background image

・ 4 4・

・ 45 ・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RESEARCH

2009年第3期

(总第3期)

NO.3,2009

General No.3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群控算法研究

郑祥盘

 (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一、引言

随着电梯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服务质量

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电梯的控制方法直接影响其运

行效率,因此对于控制方法的研究已成为电梯控制的核

心问题。采用何种控制策略,优化调度多部电梯群以提

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这已是电梯界众多专家

关注的问题。电梯群控系统是指电梯群中的电梯共用一

个信号系统,通过电梯群控器协调互相连接的电梯运行,

以提高系统的服务性能。由于电梯的客流是离散的、不

均匀的、随机的,基于强大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现在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电梯群控系统相继出现,继续进行

如基于专家系统、遗传基因法则、模糊逻辑控制、神经

网络控制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等群控算法的研究,进行

电梯交通模糊性、非线性、不确定性、扰动性等动态特

性的深入研究,使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电梯群控系统中

更加实用

[1]

二、电梯群控系统的控制目标

对电梯群控制这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离散系统,人

们己提出了各种控制和调度方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但同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需要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

在研究电梯群控系统之前,应当明确其控制目标如下:

(一) 平均候梯时间要求最短。它是评价电梯控制系

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尽量减少顾客的平均侯梯时间是群控

系统优良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平均乘梯时间要求短。乘客的乘梯时间应保持

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之内,频繁地起停电梯会延长电梯运行

时间,增长乘客的心理烦躁度;

(三) 系统能耗要求最低。群控系统由于多台电梯的

共同使用,减少能耗成为评价系统优良程度的重要指标。

尤其当客流交通模式处于空闲状态时,要尽量降低系统能

耗,从而延长梯群的整体寿命。

由于电梯群控系统控制目的的多样性,以及电梯系

统本身固有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用传统的方法很难提高

控制性能,将人工智能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

统、遗传算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到电梯控制中,使

电梯控制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电梯业发

展的潮流。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梯群控算法

设计完善的电梯群控制系统的主要障碍,在于不容

易估计层站召唤乘客数和各轿厢内乘客数。随着计算机

软硬件资源不断强大,电梯群控方法主要有模糊控制算

法,基于神经网络算法,专家系统的算法,基于遗传算

法,或将这几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应用于电梯的设计中,

能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摘要:针对电梯群控系统调度与控制问题包括实际应用中客流模式的变化,状态的随机性和不确

定性等,本文通过现代人工智能理论来实现电梯群的高性能控制与调度,特别是对主要客流模式下的

电梯群控系统算法智能控制做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人工智能理论同具体对象的深度结合,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梯;群控系统;人工智能

收稿日期:2008-12-29

作者简介:郑祥盘,男,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机电设备检验中心,硕士研究生

叶研究所的药效测定表明,10%溴氟菊酯乳油对小绿叶蝉

有良好彖灭效果,而且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广谱

特性

[8]

。柳爱平等自主设计、合成创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非酯拟除虫菊酯类新型杀虫剂(硫氟肟醚),经

过近六年的室内、温室和田间试验证实,在30~150g a.i./hm

量下, 能有效防治茶树害虫茶毛虫、茶小绿叶蝉、茶尺蠖

等。硫氟肟醚属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环

境友好型化合物

[9]

印度喜马拉雅生物技术研究所Dhananjay Kumar Tewary

等,在茶树上喷施联苯菊酯试验发现,潮湿气候和干燥

气候条件下,茶树上联苯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0.52~0.

77天和1.20~1.32天;在40g a.i./hm

剂量下,喷药三天

后 采 摘 , 成 茶 中 联 苯 菊 酯 残 留 量 小 于 欧 盟 限 量 ( ≤

5mg/kg)

[10]

但是茶树是聚氟植物,茶叶中氟含量国内外已有较

多报道, 一般为32~390mg/kg

[11]

。茶树梗叶中的氟含量

是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 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

可达12~36倍

[12]

。茶树叶片富集的氟主要来自土壤,我

国土壤氟的背景含量变化范围191~1012  mg/kg,平均

453mg/kg

[13]

。当存在大气氟污染时,空气中氟对茶树叶

氟富集有较大影响

[14]

。当含氟农药使用时可能会增加茶

树对氟的吸收,含氟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应考虑到茶叶的

吸收作用,尽量在茶叶生长早期喷洒。随着含氟杀虫农

药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含氟农药会用在茶树上,含

氟农药在茶树上的效果,其残留、降解、变化,以及对

茶叶质量安全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宾,钱跃言.含氟农药的结构、特性及研究开发概

况[J].江苏化工,2002,30(2):13-15.

[2]Blake  D.  Key,  Robert  D.  Howell,  and  Craig  S.

Criddle.Fluorinated Organics in the Biosphere[J].Environ.

Sci. Technol., 1997, 31 (9):2445-2454.

[3]梁诚.含氟农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一)[J].化工

中间体,2003(15):1-7.

[4]卞觉新.含氟农药[J].安徽化工,1996,80(1):52-61.

[5]程隆新.含三氟甲基农药的开发进展[J].现代农药,

2004,3(3):7-11.

[6]朱运华,王玉清,张贱根.2.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J].蚕桑茶叶通讯,2002,(3):29.

[7]曾明森,王庆森,吴光远.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总碱

和高效Bt防治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结果[J].茶叶科学技

术,2005,(2):13-14.

[8]刘光明,黄雅俊,陈宗懋.茶叶中溴氟菊酯残留降解

动态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3,(3):18-19.

[9]柳爱平,王晓光,欧晓明,等.新型杀虫剂硫氟肟醚的

创制研究[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12(4):22-25.

[10]Dhananjay  Kumar  Tewary,  Vipin  Kumar,  S.D.

Ravindranath etc..Dissipation behavior of bifenthrin

residues in tea and its  brew[J]. Food Control,

2005 ,(16):231–237.

[11]梁月荣,傅柳松,张凌云等.不同茶类和产区茶叶氟

含量研究[J].茶叶,2001,27(2):32-34.

[12]陆英,刘仲华.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J].吉首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84-88.

[13]阮建云,杨亚军,马立锋.茶叶氟研究进展:累积特性、

含量及安全性评价[J].茶叶科学,2007,27(1):1-7.

[14]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等.茶叶氟累积特性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04,16(2):96-98.

Insecticidal Pesticide Including fluorine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on Tea Plant

(1.National Tea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Fujian),Anxi County Quanzhou 362400,Fujian,China)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virtual instrument obtains the very quick development too.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abVIEW software to the electrical apparatus product's test system, and then we develop a low-voltage electrical apparatus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For its accurate acquisition data, easy operation and friendly interface, this system increases the level

of the low-voltage electrical apparatus products test.

Key words: LabVIEW; Virtual Instrument;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Low Voltage Electrical Apparatus

CHEN Lei

1,2

(2.Key Laboratory of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Food Safety,Ministry of

                   Education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2,Fujia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