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倒置 A2/O 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呈厌氧(A1)/缺氧(A2)/好氧(O)的布置形式。该布置在理论上基
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聚磷微生物有效释磷水平的充分与否,对于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
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厌氧区在前可以使聚磷微生物优先获得碳源并得以充分释磷

[1]

但是,①由于存在内循环,常规工艺系统所排放的剩余污泥中实际上只有一少部分经历
了完整的释磷、吸磷过程,其余则基本上未经厌氧状态而直接由缺氧区进入好氧区,这对
于除磷是不利的;②由于缺氧区位于系统中部,反硝化在碳源分配上居于不利地位,因
而影响了系统的脱氮效果;③由于厌氧区居前,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氧区产生不利
影响,为了避免该影响而开发的一些新工艺(如 UCT 等)趋于复杂化;④实际运转经验表

明,按照缺氧 好氧两段设计的脱氮工艺系统也常常表现出良好的除磷能力

[2、3]

。因此,

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1/A2/O)

 

布置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

  活性污泥取自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小型试验系统,污水取自实际城市污水。污水和污泥
的性质见表 1  

表 1  

 

污水和污泥的性质

污水

污泥

COD(mg/L)

400-800

MLSS(g/L)

3.0-4.0

BOD5(mg/L)

150-450

VSS/SS

0.60-0.64

TN(mg/L)

45-65

N 含量

(mgN/gVSS)

110-130

TP(mg/L)

2.5-10.0

P 含量(mgN/gVSS) 48-60

VFA(mg/L)

25-173

SVI

180-230

试验结果与讨论

 

2 1 短时厌氧环境及其对聚磷菌的影响
  短时厌氧环境在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本试验目的是考察短时厌氧
环境的生化特性及其对聚磷菌释、吸磷行为的影响。

?

  ①试验采用 2 只完全相同的有机玻璃柱,有效体积均为 30 L(见图 1)。柱 1 装有随中心
轴一起转动的弹性立体填料,柱 2 不装填料,由搅拌桨搅拌。电机转速为 15~20 r/min,

 

柱上方均设有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