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

会计

准则 18

号 所得税》,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

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重点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目标是确定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关键是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核心是确定资产
与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

纳税

暂时性差异)。企业从

不同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原因不同,但都会对企业应交的所得税
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笔者就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固定资
产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及纳税调整作如下分析研究。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是指固定资产入账时形成的暂时
性差异。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一般情况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
则》)规定确认的入账价值与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

税法

实施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规定计量的计税基础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为零。但企业自行建造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由于《准则》与《条例》规定不同产生了
暂时性差异。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来源于,一是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领用本企业的存
货,《准则》按存货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条例》要求按存货的公允价值视同
销售(存货的企业所得税部分本文不讨论);二是固定资产调试或试生产期间发生的收
支,《准则》将固定资产调试或试生产期间所发生收支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建造成本的调
整,《条例》却要求按照营业收支处理。由于《准则》与《条例》规定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在暂时性差异发生时将其在《纳税备查账簿》中进行登记,不定期与主管

税务

局的

《企业纳税台账》相核对,并据以在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

产(或负债)和所得税费用。

  例 1.方达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建造生产线时发生采购成本 1000 万元,领用企

 

业自产商品 100 万元,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 200 万元(公允价值),安装成本 200 万元。
生产线在试生产期间发生收入 100 万元,相关的税费 4 万元、生产成本 140 万元。本年度生
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入账价值)=采购成本+安装成本+领用商品成本+应交增值税+
试生产期间收支差额

  =1000+200+100+34-(100-140-4)=1378(万元)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采购成本+安装成本+领用商品公允价值+应交增值税
=1000+200+200+34=1434(万元)

  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入账价值)-固定资产计税基础

  =1378-1434=-56(万元)

  上例中,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时会计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6 万元,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应交的所
得税。该差异转回具体表现为折旧计提额(不考虑减值准备等因素)的纳税调整。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暂时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