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古建筑阐述

   阙

  阙是在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
之前。阙大体是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
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例如,春秋时(公元前 770

年 公元前 476 年)宫殿的正门建阙;汉

代(公元前 206

年 公元 220 年)则宫殿、陵墓均建阙,东汉时许多贵族和官僚的第宅、祠、

墓也建阙,以志官爵和功绩。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

  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其来源与古代常用坊门表彰人或事有关。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
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城镇街道的重要处,如大路起点、十
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
氛,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镇中有

” “

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 旌表功名 或 表彰节孝 。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
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华表

  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公元前 206

年 公元 220 年)代称桓

表。元代以前(公元 1271 年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华表和栏杆
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
桥头。明永乐年间(公元 1402 年左右)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
存的典型。北京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华表是从圆明园移来的,也是华表佳作。

  影壁

  影壁是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
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

  唐代史料提到影壁,出土的唐代住宅明器群中也有影壁。宋代绘画中,画有在大门内
外建影壁的图像。明清宫殿、寺庙、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
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北京大型住宅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
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一些巨宅甚至在大门两侧相向建过街门
洞,与影壁结合,形成类似通过型小广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