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论中国古代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的认识与实践

提要:中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认识的萌芽,汉晋时期对此有
了初步的认识,唐宋时期有了明确的认识,明清时期产生了普遍的认识。古代人通过对森

林实行 以时禁发 、注重森林防火、严禁砍伐和毁坏森林、划定森林 保护禁区 等措施,实
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倡营造护堤林、边防林、行道树、风水林等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
发挥森林的保持水土作用。

现代林学认为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保持水土等环境生态功能。实际上我国
古代人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对森林的这种生态作用早就有认识与实践活动。本文对此
作一探讨,敬请专家指教。

1. 古代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的认识

保持水土 的思想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时代就产生了,当时称之为 平治水土 。我国古代最

早的文献汇编《尚书益稷》中对此有多处记述,这里的 平治水土 是通过 决九川,距四海,

” “

浚畎浍 及 距川 等水利工程进行的。当代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思想[1]。中
国古代人对森林可以保持水土的认识很早就有这种观念。

《国语周语下》载,灵王二十三年,

太子晋谏曰: 古之长(君也)民者,不堕(毁也)山,不崇(填也)薮,不防(障也)
川,不窦(决也)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

(聚)也。 [2] 

这里的 不堕山 实际上就是指不破坏山林,才能保证 土之聚也 。这段史

料间接反映了古代先民对森林保持水土作用的朴素认识,同时说明这种认识的形成可上

“ ”

溯到 长民 时期,即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帛书《周易》林

” “

卦也记述了周人对森林能保持水土作用的这种观念: 知林,大君之宜。吉 ; 禁林。贞

” “

“ ”

吉 ; 甘林。无攸林利;既忧之,无咎。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 吉 的表现,把肆意破坏

“ ”

森林看成是 凶 的行为[3]。可见,古代先民们早就认识到森林植被具有调节小气候、保持
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告子篇》记述
今山东临淄南部牛山变迁时已经注意到毁林能够造成水土的流失,认识到森林具有保持
水土的作用。由上所见,在先秦时期以前我国古代人对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产生了认
识的萌芽。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晁错在《晁错新书》中指出: 焚林斩木不时,命曰伤地。 这里的
“ ”

地 似乎不止是指 地财 ,而且包括了土地涵蓄水土的功能。汉刘向《别录》中也说:唇

亡而齿寒,河水崩,其坏在山。 明确地指出了山林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

河患的发生。

《汉书贡禹传》载西汉时贡禹说: 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

也。揭示了水旱灾害的发生与山林的破坏有关,应该说这些在当时是一种了不起的思想。

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中有 林木为之润黩 句,认为森林是滋润山泽的资源,
表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唐宋时期封建统治者挥霍奢侈,大兴土木,崇尚厚葬,加之战争、薪樵、采矿等,山林的
破坏更加严重,而人们对山林破坏的恶果也看得更清楚了。南宋学者魏岘通过对浙江四明
(今宁波)它山地区水利事业的调查研究,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书中详尽论述了森

林保持水土、防止洪灾的作用。他说: 四明水陆之胜,万山深秀,昔时巨木高深,沿溪平
地,竹木蔚然茂密,虽遇暴水湍激,沙土为木根盘固,流下不多,所淤亦少,闿淘良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