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

天府明珠 都江堰

<引述>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
340 千米处。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 256 年至前 251
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年多来都江堰一直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工程主要内容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

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 分四六,平潦旱 的功效。

1 “

) 鱼嘴 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

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 金马河 ,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

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 灌江 。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
程的关键。
内江取水口宽

150 米,外江取水口宽 130 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

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

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 分四

六,平潦旱 。此外,在古代还使用杩槎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杩槎是一种以数
根圆木为骨架,外覆竹席,内灌泥沙的截流物体。当需要时,只要在一侧的江面放置若干
座杩槎,便能减少该侧的水量。一般在春季来水较少时使用这种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内江
的水流供给,待春耕结束水位上涨后,再砍去杩槎,使水流恢复正常。

1974 年以后,在

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闸,从而取代了杩槎来实现围堰和泄洪。
目前的鱼嘴平面为半月形,由浆砌条石和混凝土筑成,长

80 米,最宽处 39.1 米,高 6.6

米。鱼嘴堤坝向下游延伸,形成金刚堤,内堤长

650 米,外堤长 900 米。金刚堤再往下,

分别是飞沙堰和人字堤。在鱼嘴上游东岸还有百丈堤,全长

1950 米,将洪水与泥沙逼向

外江,并起到护岸的作用。鱼嘴、百丈堤、金刚堤,连同飞沙堰与宝瓶口协调作用,起着
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
历史上鱼嘴的位置一直在变动。最早的鱼嘴位于白沙河口下游不远处;现在的鱼嘴位于白
沙河口下游

2050 米,这一位置是 1936 年大修时确定的。

2

宝瓶口

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

飞沙堰下口

120 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宝瓶口上宽下

窄,底宽

14.3 米,顶宽 28.9 米,平均宽度 20.4 米,高 18.8 米,峡口长 36 米。口内即

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

70 米,口外出水口宽 40-50

米,形如 瓶颈 ,宝瓶口也因此得名。

宝瓶口

飞沙堰

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