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①根据水射器所需进水压力和水旋要求的进水压力相同的特点,设置由池中部进
水的高浊度水进水管;由底部进水的低浊度水进水管,以既解决泵房供水压力不变的要
求;也解决两种水质进水管位置的不同需要,而且操作还比较简便。
      ②把水力循环池斜壁 45°与高浊度水泥渣浓缩室的泥渣崩塌角 45°~50°两者的相同
特点统一起来,省去高浊度水的刮泥机,用斗式排泥代替。
      ③用压盖环、回流活门,调正高浊度水与低浊度水的不同反应时间和排泥的需要。
      该池型在黄河支流大通河上,1975 年投入运行后,经多年运转和检测,原水含沙
量在 60kg/ m3 左右,都能正常供水,出水浊度仍在 30°以下。原水含沙量 30kg/ m3 以下及
低温低浊水时,出水浊度可在 20°以下。1985 年评为甘肃省优秀设计。
      (4)同向流斜板沉淀池
      1970 年瑞典首先研制出同向流斜板沉淀池(国外称为兰美拉)后,我国也于 1972
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北京市市政设计院进行试验研究,很快在天津、北京、福州、南通、
重庆等城市的设计、生产单位应用推广,并根据不同原水水质条件进行改进与提高。这种
池的原理,是原水进入斜板单体水和沉泥一同向下流,沉泥借自重而下滑进入下部集泥
区,澄清后的水则经分离区,由上部集水系统导流出池外。其构造主要由斜板、集水槽以
及分割斜板单元体的肋条组成,其基本参数为,斜板间流速为 20~25mm,沉降速度为
0.3~0.6mm/s,斜板倾角为 30°~40°,斜板长为 2.0~2.5m,滑泥板倾角为 60°,断面高度为
35~50mm。这种同向流斜板沉淀池具有倾斜角度小、沉淀面较大,效率高,占地面积小,
建设投资较低,且易于标准化、商品化等优点,同向流斜板沉淀池曾于 1975 年应用于北
京田村净水厂一期工程设计,单池能力为 8.64 万 m3/d,水源为团城湖水,1975 年投产后,
沉淀后出水浊度为 5~7mg/1,沉淀效果良好。
      为解决板间积泥及集水系统堵塞问题,天津市自来水公司研究成功管式集水同向
流沉淀池,能保证沿板宽均匀集水,采用小阻力方式集水,既能节省水头,又不扰动板
间流态,使沉泥顺利连续滑入集泥区,便于清洗。
      (5)侧向流斜板沉淀池
      侧向流(又称横向流)斜板沉淀池构造,是由多层斜板和骨架结构组成,在浅层
池中按顺水流方向布置,使水中固、液分离各行其道,以提高沉淀效果。我国于 1975 年曾
由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为探索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效果而进行过
模型试验研究,后来又研制成组合式侧向流斜板型装置,其液面负荷达 80~40 m3/㎡·h 并
获得专利。1976 年北京市市政设计院,经过生产性试验,将成果用于北京水八厂水源井
除砂工程中。
      1983 年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在设计长春中日友好水厂净水工艺中,根据日本
提供的技术资料及该水厂原有净水系统生产经验,首次采用了侧向流斜板沉淀池,设计
规模为 18 万 m3/d,后来又先后于 1988、1989 及 1990 年相继在吉林市三水厂、辽源水厂以
及通化哈泥河水厂等工程设计中应用。
      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是按浅层沉淀理论和同向流斜板沉淀特性。综合发展出来的新型
斜板沉淀池,能适应水质变化、耐冲击负荷性能强、液面负荷高。它不需在斜板体上部设集
水槽,更有利于旧有平流式沉淀池改造工程。
      (6)气浮分离池
      气浮净水工艺技术,是加压溶气于水,使水中产生大量的微细而稳定的气泡,与
杂质絮粒相粘附,造成比重小于水的絮凝体,而上浮水面,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气
浮池的优点是池形浅,结构简单,单位面积产水量高,固液分离时间短,泥渣含水量低 ,
耗能较低、操作简易、适用于低温低浊度的、含藻类及有机物质较多的、污染质和色度较高
的或溶解氧化的特种水质净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