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漂白麻

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

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许多文

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

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明代浆及与油藤配用

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

成日、法、英文传入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
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纸和造纸术首先是传向我国山水相连并早有交往的朝鲜。公元384 年,东晋熟悉
造纸的和尚摩罗难陀从山东乘船渡海至百济国,带去各种书籍献给百济国王,并

在朝鲜传播造纸。唐、宋之后,朝鲜高丽纸质量一度超过我国。

    公元 610 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造纸术传入阿拉伯是在公元

751 年。那一年唐将高仙芝在阿拉伯大食国在中亚西亚坦罗斯城(原苏联南部哈萨

克地区)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去一批造纸工匠出身的士兵。当地人组织这些俘虏传

授造纸方法,并在撒马尔康办起用棉花造纸的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