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地资源与当地市场的经济。

8.社区参与:鼓励市民对于城市决策的参与。
9.地方性文化的保护:促进传统手工业、文化实践、建筑文化遗产以及建

造技术的保护。

四、可持续城市住区理论

可持续城市理论和城市可居性研究,在宏观上为城市住区研究提供了一

个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在城市住区的层面,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理论探索 。
Rudlin(1999)提出了与可持续相关的住区 4C 模式:环境保护、居民选择、社
区与成本,并提出了可持续的城市邻里概念,强化城市内部紧凑的住区开发,
建立平等的、各阶层融合的邻里社区。在国内的研究中,吴志强教授等人结合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提出了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

资源环境指标、科技发展指标与物质发展指标构成的系统要素分析法,作为住
区层面的可持续内容指向。在具体的实践与理论层面,相当多的城市住区理论
都与以上理论研究密切相关,其中兴起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以及在欧洲城市
广受关注的城市复兴,可以看作是在住区尺度上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概括城市可持续理论的研究以

城市住区的广泛实践

有以下四个主要

的支撑点使得城市可持续理论与当代城市住区的实践结合起来:关于紧凑与
混合的城市住区;关于聚居与交通引导模式;关于住区与公共空间的体系;
关于生态与共生的住区建筑形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构建起可持续城市住区的
基本框架,由此,可以将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框架概括为:关注公共交通
的核心与凝聚作用,发展紧凑和混合的住区形式,加强住区中步行为主和公
众参与的公共空间系统,采用生态与新旧共生的城市住区建筑形式,以促进
历史与当代的平衡与延续,在生态方面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并在住区的社
会与经济方面达到平衡的考虑。

紧凑与混合的城市住区

紧凑城市住区的概念往往与传统的城市模式相关联,一方面,密集与混

合的传统住区模式造就的独特居住社区氛围,成为当今城市住区可资借鉴的
范本;更为重要的是,紧凑城市住区模式与可持续理论对于生态利益的关注
相契合,紧凑与混合的住区可以更有效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避
免城市无休止的扩散,并创造城市中心住区复兴的契机。在城市尺度上,紧凑
住区主张减少汽车的使用与穿行频率,并倡导居住与办公更为密切的结合;
在社区尺度上,紧凑住区主张加强社区内部的结构性关联,是与社会构成模
式相关的住区形态。

混合住区既是传统城市住区的组织模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城市的特征,

它通过城市住区中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新分配,以促进不同功能和人群的共
存,达到住区多样性的目标。这对于以功能分区为原则的住区组织模式是不小
的挑战,例如,中国现有的城市住区法规,还不支持住区的混合性。北京的
SOHO 现代城,成为住居与办公紧密结合的典型住区,但按照现行的城市法
规,开发商在经济上难以划分混合产权,只能作为个案进行审批。同样,在上
海出现的住区内部办公化的趋势与争论,实际上反映出城市住区对于当代城
市功能特征的不适应与滞后现象。

聚居与交通引导模式

可持续城市住区,主张对于交通及其引导的聚居模式予以充分的关注,

这是基于对汽车为主导的社区模式反思的结果。美国城市学者 P.卡尔索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