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5)

 

、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

 

、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

 

、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

 

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
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
那么的约束力了。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4

 

、上出:

  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 3/10。其中 2 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

 

飞椽出头。

  5

 

、步架、举架:

 

  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
直距离来计算) 

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邻两桁檩中

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工程
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
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
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
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一般檐
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飞檐为三五举。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
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如
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或由设计人根据具
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
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
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6

 

、上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