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20 万吨/年。另外,包括肥城矿业集团公司在内的几大山东煤企,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
目。

  甚至包括在贵州,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崛起一座高达

300 万吨的“煤变油”工厂。2004

10 月,该省副省长包克辛在一次煤电开发项目专题调研时指出:织金南部肥田、三塘一

带的煤炭资源,那是目前贵州最好的一块煤炭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是贵州
实施

“煤变油”搞煤化工的首选基地,要留给有资金、有技术、设计功能达到年产 300 万吨的

“煤变油”的业主开发。

  此外,在安徽、黑龙江、河南,甚至在新疆,大小不等的

“煤变油”项目,都在“蠢蠢

欲动

”。

  战略选择

vs 商机涌现

  关于

“煤变油”,首先是被当作一种战略抉择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国家的态度是,我

国富煤少油,石油可开采量逐年下降,而需求日益膨胀。从

1997 始,中国就已经从石油输

出国变成了进口国。据最新统计显示,

2004 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 1 亿吨,进口依存

度达到了

40%左右。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放大。

  但是尽管中国对

“煤变油”技术的研究已经有 50 年左右的历史,“煤变油”却一直没

有进行真正的工业化生产。有关专家解释说,一方面是由于

1997 年以前,中国石油除自身

需求外,还有部分出口,石油危机没有充分显现;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早就掌握了

“煤变

”技术,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工业化生产经验,投资额度过巨,风险较大,一直没有启动。

  事实上,大约在

“九五”末期,中国就已经掀起了“煤变油”投资的第一轮高潮。但正

是出于风险和技术的考虑,一度沸沸扬扬的投资热潮仅仅停留在

“喊的多,做的少”阶段。

  

2004,这是一个改变“煤变油”命运的关键数字。在这一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

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煤炭运输让那些为煤而谋的人伤透了脑筋,有关中国能源危机的预
言犹如重磅炸弹悬挂在人们的心坎上,谁来供应中国?

  

“煤变油”,这个自我拯救的策略在人们焦虑不安的氛围中蓦然回首——有关技术,

有关成本,几乎随着

2004 年终结的钟声,“煤变油”产业化的消息打消了人们苦苦等待的悬

念。

  此前,专家曾多次指出,

“煤变油”的市场竞争能力来自于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来

自于国际油价高于

23 美元至 28 美元。这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都在 2004 年的最后时刻,

“煤变油”置下了“生存”甚至“生长”的土壤。

  按照专家的逻辑,国际油价高于

28 美元,将意味着“煤变油”有利可图,而现在远

远高置的国际油价对

“煤变油”来说,无疑将会是暴利。(当然这要排除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

素。

)有媒体甚至指出,在当前情况下,“煤变油”简直就是“造血”商机。

  好消息不仅于此。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之外,还有来自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政策利好。

据透露,

“煤变油”项目的审批,国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年产 50 万吨及以上项目由国务

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项目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虽然相比其他项目的审批而言,‘煤变油’可能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但已经很不错了。

”平顶山煤业集团一位人士表示,几年前,别说是上马项目,就是做项目

方案,都必须征得国家主管部门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