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物质造成风险的程度, 它需要应用足够的食品安 全基础研究成果来确认。 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

 

 

 

 

研 究、 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必须建立一套 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新方法, 同

 

 

 

 

时加强对与食品 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 有关的化学、 价, 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食

 

 

   

 

品安全评价体系。 (六 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 作为市场经济

 

 

 

 

的产 物, 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 监管, 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

 

 

 

 

建设力度, 运用市 场规律, 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 的自觉意识。具体措施: 

 

法律体系建设作为信用体系的外 1   

) 在保障。2 道德约束成为信用体系的内在要求。3 

   

健全的 ) ) 

   

机制是信用体系的内容。 ) 4 

 

 

   

公平的氛围是信用体系的基础。 (七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 ) 通报、

 

 

 

 

 

发布的网络体系 目前, 国家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 布与其相关的信息, 但现实中不

 

 

 

仅不同部门对同一内容公 布的信息不一样, 甚至同一部门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公布也 出现不一致。因此, 

 

 

 

 

 

尽快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 通报、 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 是保证国家食品安全工作 测、 有序、
 

 

 

   

 

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八 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 教育宣传体

 

 

 

 

 

系的作用不 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 能小觑。 础, 应当突出主题、 注重实效, 

 

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 1   

 

 

) 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教育宣传体系应当包括: 建立食品 安全教育机构。

   

) 2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 教育。3 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据报道国家质检总局

   

 

) 已经在 2010 

 

 

 

年开展了实验室开放月活动,进一步推动了 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的进程。 (九 构建行

   

 

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 ) 安全推动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维护着行业的整体

 

 

 

 

 

 

利 益; 对内为协会成员服务, 以期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对外作 为本行业的代言人, 成为政府和企业

 

 

 

沟通的桥梁。行业协 会在为企业谋求共同利益的同时, 也会对协会内成员的自 律行为加以监督和约束, 

 

 

 

 

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 食品研究机构应发挥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研究 特长。 比如, 研究食品工业

 

 

 

 

 

发展趋势、 探讨各类食品安全加 工新工艺; 进行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 把食品安全工作经 验和存在的

 

 

 

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 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 托的食品安全研究课题; 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 

 

 

 

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与食 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不 品安全有关的各项

 

 

 

 

   

交流活动。 断深入和完善。 结束语 虽然食品安全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逐一解决, 《食 但 品安全法》 

” “

”     

 

 

卫生

安全

从 到 两字改变值千金, 它表明国 家食品安全从立法观念到监管模式的全方位重大转变,

   

 

 

既 反映了政策由关注增长到关注民生的转变, 又反映了食品 健康监管从关注食品卫生到关注整个食品

 

 

 

产业链健康的 转变。 在支付了无比沉重的生命安全与社会成本代价之后, 消费者善良的愿望,无疑是期

   

 

 “

待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 食 品将有一个真正安全的制度保证, 民众也将不再时时面临

停杯投箸不能

” 

 

的惶惑。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 [2][美]

 

玛丽恩 内斯特尔.食品政治[M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4. [3]毕金峰.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与应用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
[J]. 

 

中国卫生法制, (2 . 2004,   

) [4] 陈君石.国外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法

 

制, 2002, 0 . (1   

) [5]

 

汤天曙, 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2, 

(4  

) . [6]

 

贾敬敦, 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 ].

 

 

 

北京: 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