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80 年代以来,日本加强了对外出口,对美国、德国及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技术及

设备,仅向中国就出口或援助近十套 FGD 装置,占中国进口脱硫装置的 70%左右。日本
的 SO2 排放已基本得到控制,所以开始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对同时脱硫脱硝的技术尤
为关注。如被誉为新一代 FGD 技术的 EBA 法和 PPCP 法,最早均由日本专家提出,并进
行大规模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工业性试验,有待商业化应用。

美国的 FGD 技术研究较日本略迟,自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特别是 1978 年重新

修改了环境法规,否决了高烟囱排放,使 FGD 技术发展迅速并有了长足的进展。1973~
1990 年耗煤量由 3.5 亿 t 增加到 7.3 亿 t,增长 107%,而 SO2 的排放量却由 2890 万 t 减少
到 2120 万 t,降低了 27%。目前其 FGD 总装机容量达 0.7~1.0 亿 kW,超过日本成为世界
第一。美国采用的工艺 80%是湿式石灰/

——

石灰石

石膏法,以抛弃流程为主。新建电厂已

基本安装 FGD 装置,而早期建造的 1100 个燃煤电厂,大多尚无脱硫设备。为此,美国
EPA 正着手开发廉价、易运行、效率适中,占地较小的适合现有电厂改造的脱硫技术。如
LIMB 多级喷射燃烧法,ADVACATE 烟道喷射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外,美国
DOE 与日本联手,对等离子体法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

欧洲的 FGD 技术以德国发展最为迅速,其装置总装机容量为 0.36~0.46 亿 kW,居

世界第三位。德国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黑森 大面积受害,使其不得不开展 SO2 的防治

工作。在不到 20 年的发展过程中,FGD 技术迅速实用化。在引进日、美先进技术的同时,
立足于本国技术的开发,于 70 年代末开始在电站锅炉上安装 FGD 装置。1983 年颁布环境
法规后,促进了 FGD 装置大规模应用,在 1983 年至 1989 年 7 年间,其 SO2 排放量降低
6.8 倍。德国主要采用的工艺也是湿式石灰/

——

石灰石

石膏法,占 90%以上。回收流程是抛

弃流程 2.6 倍,75%的工业用石膏来自脱硫系统。

此外,北欧各国如丹麦、芬兰等国,对 FGD 技术也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开发

出许多先进工艺。如丹麦的 SDA 法、芬兰的 LIFAC 法等,不仅在本国有许多工业装置运行,
在境外也有技术出口。英国主张燃用低硫燃料及高烟囱稀释排方法,而法国以核电为主,
因此两国对 FGD 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多。

国内烟气脱硫发展及现状

上世纪中国的脱硫装置和技术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大多处于实验

室阶段,极少能工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自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近 10 年,国家对环保
的重视,提出脱硫技术国产化的道路,国内烟气脱硫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烟气脱硫试验、研究、开发情况:

1)

1974 年~1976

——

年,上海闸北电厂进行石灰石

石膏法烟气脱硫的工程试验,

试验规模为 2500 米 3/时。

2)

1977 年,上海市南市电厂进行稀酸催化氧化法试验,规模为 500 米 3/时。

3)

1978 年,湖南 300 电厂进行亚硫酸钠法试验,规模为 5000 米 3/时。

4)

1979 年,湖北松木坪电厂含碘铵肥法小试,规模为 5000 米 3/时。

5)

1982 年,四川成都电厂进行磷活性碳法试验,规模为 1359 米 3/时。1988 年,

四川豆坝电厂中试,规模为 5000 米 3/时。1994 年~1996 年四川豆坝电厂工程

试验,规模为 8~10 万米 3/时,国家重点项目,投资 810-890 万元。

6)

1984 年,四川内江白马电厂旋转喷雾干燥法试验,规模为 5000 米 3/时。1988

年进行中试,规模为 70000 米 3/时,投资 1100 万元,已经国家鉴定。原决定

八五 进行示范工程,后因故未安排。

7)

四川重庆天原化工厂自备电厂 2*35 吨/时锅炉进行亚硫酸钠法试验,投资 2-3

千万元,运行 18 天,因系统堵塞被迫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