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
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
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
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宝瓶口左岸山崖上刻有几十条分划,每划间距为一市尺,名为 水则

”,用以观测水位涨落,

是中国最早的水位标尺。足用的水则数随着都江堰灌溉面积的扩大而增加。宋朝时水则仅
有十划,水位达到六则时即为足用,再高就会产生涝灾

元朝

足用数为九则。清朝时以

十六则为大洪水,现在需十四则才能保证春耕用水,崖上石刻水则已经达到二十四划。

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为与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

”。上有祭祀李冰的伏龙观,又称老王庙 。

宝瓶口岩基经过江水两千多年的急速冲击,出现了极大的空洞,

1965 年和 1970 年曾两

次加固离堆。

3

)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 侍郎堰 ,

唐高宗

朔年间

661

 

     

   

663

 

     

   

筑成,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

710 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

头岩对岸,宽

240 米,堰顶高过

河床  

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

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

离心力

这里排到外江,避免淤塞

内江、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遵循 低作堰 的原则,即堤顶低作与对岸标准台顶等高,使
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体会自行溃堤,
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内江水位达到水则十四划时,流量为

385 立方米每秒,即够灌区春

耕用水。若飞沙堰堰顶高度与此水位相齐,则内江水超出十四则时,多余的江水即可从飞
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飞沙堰下游不远的宝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内江的流量高达
3000 立方米每秒,宝瓶口的进水量也在 700 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刚堤而下的急流受宝
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个洄水沱,即伏龙潭。加上飞沙堰对面突入内江的虎头岩对
水流、砂石的导引作用,洪水便连同大量泥沙翻过飞沙堰,排往外江。据当代实测,岷江
内江流量超过

1000 立方米每秒时,便有 40%的洪水和 98%泥沙从飞沙堰排出。飞沙堰

顶高的调节,加上宝瓶口的限流、虎头岩的导引,即可保证引水区既有足量清水,又无洪
涝威胁。

<二>古今工程效用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

·

河渠书》记载,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

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
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
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

西汉

,蜀郡太

文翁

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

” “

, 望川原 上 凿石二十里 ,使

灌渠延伸过现

双流

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

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

汉朝

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

郫县

成都一线,发展到

彭县

广汉

新都

带,灌溉面积达 万顷以上 。

汉书

·

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时称 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 。到

唐朝

,益州大都督长史

高俭

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

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

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

王安石

《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

区至少已达

1 府、2 军、2 州共 12 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 1.7 万顷(约合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