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但是维系在低工资基础之上的主动出击,效果也并不理想。宁波劳动部门曾经组织企业去哈尔滨、绥化地区
等收工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对招工企业很有吸引力,他们甚至咬牙提升工资水平到每月

800 甚至 1000 元,

而东北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大约为

500 元/月左右。但是三四百元差额,对东北工人吸引力太小,考虑到迁移成本,

曾经有人建议他们把工资再提升

100 元左右。可是招工的企业们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作任何提升了,结果招工

企业大多无功而返。
  实际上,企业对于提高工资也有着不小的苦衷。宁波为全国出口重镇,从空调、服装到打火机,去年共向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价值 120.6 亿美元的上百类商品,尽管总量大,但出口产品多为代加工等处于产业链
条底部的业务,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另外,由于经历了国内同业惨烈的杀价竞争,宁波的出口产品面对海外客户
已经缺乏足够的定价能力。目前,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均低于

10%,有的甚至不到 5%,由于饱受原材料涨价、

缺水、缺电之苦,利润率有进一步下调的趋势。因此,人力工资成了最后一道能够坚守的阵地。实际上,一家每
年销售额两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出口型企业,近千工人的工资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

35%,由于目前工人工资基数

低,所以即便是

50 元/人的轻微上调,也会瞬间吞噬掉这家企业的所有利润。

  这是一个无法走出的死循环,没有工人,企业无法发展,而给工人多开那怕是

10%的工资,甚至也会威胁到

企业的 商业模式 ,企业一样活不下去。
  从中长期看,严重缺乏工人的趋势最终将迫使一些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攀升的
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实际上,这种大规模的迁移目前已经开始,在今年浙江省工商局公布
的浙江企业外迁报告中,向江西、四川等内陆地区迁徙的企业中,制造类占了绝大多数。

  而记者在东莞地区的采访中发现,当 民工荒 来临时,东莞有

10 多家港、台玩具企业因为无法应对劳动力成

本的大幅增加而纷纷停产或者干脆倒闭。
  产业升级的召唤

   企业的心态被好年景麻痹和惯坏了。 宁波甬微集团的有关人士认为, 民工潮 持续汹涌了

20 多年,为企业

提供了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价劳动力资源,以至于企业从来没有设想过,当这个资源在低价状态出现短缺
的时候,自己的竞争力还能剩下什么。

“‘

  浙江省劳动保障科研院院长陈诗达干脆这样说道: 民工荒 其实是企业的 观念荒 ,长期的供过于求,使不少

企业没有将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来对待,只是一味地掠夺性、消耗性使用。 低工资与超过

10 小时的每日工作时

间当然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但是更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 消耗性使用 的问题。

  对于劳动力的消耗性使用,集中体现在企业用工的 过密化 上。由于中国制造行业高级技工的严重稀缺

(所占

比率只有

6.2%)

,在江浙一带,能够 独挡一面 的技工年薪目前已经暴涨到

20 万元。而对企业来说,采购自动化

生产线不仅意味着造价高昂,而且设备折旧成本巨大。于是很多中国企业根据国情采取了对工序 深度分解 的措
施,以对付技工和自动生产线的匮乏。
  比如,不少工厂将一个技工的工作分解成无数个单一性的岗位,雇佣

20 个年薪 1 万元的劳动力,进行不断地

重复性作业,事实证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看上去 反潮流 的做法最终效果却会比雇佣一个

20 万元年

薪的高级技工好许多。比如,为了对抗日本三洋和索尼昂贵的全自动生产线,中国电池之王比亚迪将生产分解为

由数万工人操作的人力流水线,将生产成本降到极低,把 人海战术 发挥到了极至。
  不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个曾经屡试不爽的模式将会受到非常大的考验。当人力成本优势随着区域商
务成本的增加而消失之后,符合要求

(低工资)的劳动力相对紧缺问题就产生了,企业凭廉价劳动力获取充足发展

的模式也就此开始走上下坡路。
  外资可以在无利可图的时候随时转战它地,但是对于国内已经发展了

10

多年的很多企业来说,改变 低成本

作为唯一核心能力 却已经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博士认为,许多

中国企业在 一味苛求低价格 的扭曲市场中,已经形成一种更加扭曲的心态,但是这种过度追求低价劳动力和获
得低廉土地等廉价资源,来试图获得持久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做法,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害的。
  

2004

年的 民工荒 仅仅是一个预兆,它似乎在给中国制造企业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 离开低廉劳动力资源

支持,中国企业将何去何从? 日本学者南亮进在《走向大国的考验:转折期的中国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力紧
缺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经济将转轨,企业也必须转型。

-

  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资源,这种对劳动力的不同理解正体现在对于技术工人的不同态度之上。
  对于劳动力的不同理解
  许杨帆

/文

  

2004 年 9 月,全球五大机床厂之一台湾友佳精密机械一下子便从浙江金华、绍兴等地的技术职业培训学校招

聘了近百名学生进厂工作。在内地企业大声抱怨 民工荒 的时候,大批更宝贵的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却在悄无声息
地涌入长三角地区的台资企业。

——

  根据江西最大的民营技术学院

蓝天学院介绍,学校与苏州、昆山等地的台资企业在合作办学方面的探索

日益深入,在经历初期松散型的联合办学之后,很多台湾企业直接将自己的人力资源触角伸到蓝天学院内。

” “

  多年来,蓝天学院内的 明硕班 、 南亚班 最具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体现在院校内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集中
到了这些定向发展的班级内,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各方面素质均衡。
  这些以台资企业名称命名的定向班级内的学生,通常从一开始就有着很深的归属感,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已
经非常明确,明确到了对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一目了然,甚至在学校里就已经生成了对于未来所属企业文
化极强的归属感。而通常情况下,普通班级在读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多少有些迷惘。
  台资企业对于工人的前期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台湾企业将其专业生产设备直接赠送给学校,以便让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