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洋结合,相映生辉的民国初期特有的建筑风格。这种从各种形式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建
筑语言自由地组合,使所谓的纯粹建筑时代成为过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传统风格的结合,
同一建筑存在众多符号的形式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融合
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审美的历史转折点,是推动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样化的原动力。

 

  

 

  二、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

,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审美

的多样性。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
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儒家美学的

“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

之美,禅宗美学的

“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

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

“现代审美

”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广东自古作为

“南边蛮荒、瘴夷之地”,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

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

“西洋”更多,

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
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

“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

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在岭南最具
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象征,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

 

  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开平雕镂是在广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长期动
乱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
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
向来有

“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邑侨乡自身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融合、演进和发展,西方文化渐渐
得到国人的承认和重视,以此为契机,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随着民间传播途径和早期通商
渠道进入开平碉楼及周边城镇。在抄袭和模仿过程中逐步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建筑
形式,最显著的就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各种构图元素以及装饰符号的混杂或融合。现存的碉
楼很多建于上世纪

20~30 年代,已经运用了很多先进的建造技术。在建造中西方文化特征

表现为灵活通变的创新型处理手法,主要是对西方建筑的吸纳整合。雕镂的造型千姿百态,
有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园式等
多种风格建筑(如图

1-1),而碉楼内的使用功能依然是传统风格(如图 1-2),房内长期居

住依然是

“中国式的生活”。这些民居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西式的特征下融入传统的装

饰元素和手法,有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人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
于传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设计中的主
观意识,不再强调其中的个性理念,而注重其中内在的使用质量,趋于

“中西交融”。融入了

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建筑形式被提炼出来,赋予各种隐喻的含义,被用来表达
文脉、地域、以及设计者的情趣。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是近代
西方建筑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对广东侨乡地区产生影响的产物,是建筑审美趋于

“中西交

”发展历史的见证。 

  从哲学的辩证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
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从现阶段的审美发展状况来看,审美主体结构主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