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根据影响建筑物的荷载大小、受荷面积和被影响的建筑物的刚度以及地基的压缩性等条件,
归纳为

“影响建筑物的沉降量”和“被影响建筑物的长高比”两个指标。

2.3 改进结构设计
     建筑物地基所受的荷载中,建筑物的自重所占比例很大,民用建筑约占 60%~70%,工
业建筑约占

40%~50%。减轻自重的主要措施有:减少墙体重量;选用轻型结构。 要增强

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
    一是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是决定砌体结构空间刚度的一个主要因素。L / H 越小,
建筑物的刚度越好,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调整能力也越大,实践表明

L / H < 2 . 5 或最大沉

降量

S<12cm 的建筑物,均不出现裂缝 L/H>3.0 且 S>12cm 时,建筑物极易出现裂缝。根据

调查,二层以上的砌体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

2.5,对于平面简单、内外墙贯通、横墙间隔较小

的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

3.0,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设沉降缝。软弱地基上的三层及以上

的房屋,其长高比不大于

2.5。

二是设置圈梁。在建筑物墙体内设置圈梁,可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砌体的抗剪、抗拉
能力,这是防止裂缝出现和防止裂缝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地表变形很大的地区,阻止裂缝
出现不可能的情况下,为防止房屋的突然倒塌,保持带裂缝房屋的整体性至关重要,需采
用构造柱、圈梁等。圈梁对帮助减小沉降裂缝是不容忽视的,墙内设置的圈梁能增强墙体承
受挠曲应力的能力,圈梁又如钢筋,主要承受拉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你不砌体抗拉强度低
的弱点,但是圈梁必须与其体结构结合成整体,否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合理布置纵横墙。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墙身是主要的受力构件,纵墙应尽量避免
转折或中断,防止刚度消弱而损坏,建筑物横墙能起到加强整体刚度的影响。间距不宜过大
并注意与外墙妥为连接。
四是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基础对不均匀沉降的调整能力依次为

: 箱形基础、片筏基础、混

凝土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总结各地的经验本文建议,在软弱地基或较软地基上的
建筑采用桩基础,而不宜采用整板基础,不应采用条形基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上部结
构因支座的移动产生很大的附加应力。减少由于地表土移动产生的附加应力,如滑动层,把
部分地表变形消耗在滑动层上,从而降低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合理的础应力调整各部分的荷
载分布集度,基底应力

,使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P)相近。要减小偏心荷载作用,设

计时,

Pmax 应满足要求 P<1.2f 式中:f 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P m a x 为基础底面边缘的最

大压力设计值。
2.4 采取施工措施
    在施工中要保持原状结构,基础施工开地基且地基承载能力大于原天然地基承载能力;
要适当安排施工顺序,内外墙同时砌筑,不得留有直磋。相邻部位砌体施工不得高差过大
(不宜超过 3 层)。当建筑物各部分存在荷载差异时,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重、高部分,
后建轻、低部分

; 先做主体部分,后建附属部分,利用施工时间差,也可以预先调整一部分

沉降量,减少沉降差。
2.5 要对重点部位进行保护
    采用保护措施推迟裂缝的出现,主要在于重点部位的保护。通过以上论述,除了以上的条
款需要满足外,为预防和减轻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危害,应有足够的圈梁和芯柱,芯柱的设
置,同时提高基础梁刚度,从严控制房屋的沉降量,一般沉降量控制在

200mm 之内;做好

基础设计,减少不均匀沉降,对于软土地基,应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在底层外墙
的窗台墙及下墙体的砌体洞内用

C15 细石混凝土灌实;在地基不均匀的情况下,底层窗台

墙体的第

2 与第 4 皮灰缝中各设设计钢筋点焊网片与窗台梁以控制垂直裂缝的发生。通过无

保护措施房屋抗地表变形分析,窗洞是一个重点保护对象,必须采用保护措施,窗洞是砌
体结构刚度突变部位,因此也是高应力容易出现的区域,推迟窗洞四周裂缝出现的时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