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一些工业发达

国家

(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雨水。我国雨水

利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和塬区人

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如修

建土窖、大口井、坎儿井和蓄水塘等工程设施外,还改进了如修筑梯

田等传统的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技

术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这些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降雨相对集中

而作物需水期分散的矛盾,只能是被动抗旱,农业生产仍未摆脱

“靠

天吃饭

”的局面。进入 90 年代以来,由于北方干旱日益严重,水资

源日益紧缺,在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推动下,国家重视了雨水利用

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一些省区发展较快,如甘肃的

“121 雨水

集流工程

”、内蒙古的“112 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

灌工程

”,还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这些省区雨水利用技术的

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的农村,上亿个农户,房前屋后庭院

面积极大,还有场院、村庄道路和田间道路,有的地方还有山坡地等,

为集雨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雨水利用工程一般规模小,较分散,不

会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内经验,降

雨在

250—500mm 的农业地区为雨水利用高效地带。国外节水农

业先进水平也表明,每立方米降雨可产生

2-2.5kg 的谷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