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铁路有关的建筑。此外,一些形态各异的折中主义建筑也相继出现,集中于南岗区、道里区
以及原傅家甸(现道外区靖宇街)一带。

 

  二.金融工商业迅猛发展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以后,

1907 年哈尔滨辟为商埠,大量的外国商人也相继涉足哈尔滨 。

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繁荣的对外贸易发展。

1917 年到 1931 年,这

段时间是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

“外国势力继续向哈尔滨渗透,大量

的外国资本和移民也继续涌向哈尔滨,从

1918 年到 1931 年,先后又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丹麦、葡萄牙、荷兰、立陶宛、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波兰、捷克等国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促
使哈尔滨的金融、商业、工业和居住建筑的建造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1]71。”哈尔滨作为典型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城市能够迅猛发展,反映出其从建城初期就全面推进、全方位发展的

态势。巨大的资金流入和繁荣的对外贸易成为新型城市文化建立的依托,也为哈尔滨城市建
筑的迅猛发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哈尔滨金融业与工商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外国资本在哈尔滨的活动增强,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展,推动了一批新
建筑的诞生。

20 世纪初大量的折中主义建筑在中国不同程度地发展起来。折中主义建筑师博

取众家之长而汇集于一身,从而形成了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折中主义建筑在装饰上随着某种
艺术成分的多少仍然形成各具倾向性的特点,这就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艺术特征,构成了
丰富而优美的城市风貌。在哈尔滨城市发展初期,折中主义潮流也主要体现在大型公共建筑
上,并且在近代建筑蓬勃发展时期,折中主义建筑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新艺术运动建筑,上
升为主流。多样丰富的折中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建筑面貌,整体上又
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建设了多座洋行,这些建筑是具有不同艺术
倾向的近代折中主义建筑实例。

  

  以文艺复兴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如华俄道胜银行(现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突出横
向环围腰带,底层墙体仿重块石砌筑,强化稳定感。而成墙体沿角隅部位设浅薄的科林斯双
臂住。墙身横凹线纹造成轻石块效果,墙角部位的檐上设封闭的女儿墙,中间轴线部位的屋
顶以法式方底穹顶突出构图中心,檐下设有成双托檐石。

 

  以巴洛克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往往同其他风格建筑的形式因素同时交混存在,并且
相互渗透。如松浦洋行(现教育书店),建筑外观华丽、复杂、轮廓丰富,充实了中央大街的
天际线。建筑下两层为基座,开设大玻璃窗,突出了商业气氛;上部两层悬挑出科林斯壁柱,
以强调光影变幻的装饰效果。墙面窗额均做了高线脚、高浮雕,在入口和尾端部位分别加设
阳台和断折小山花顶,屋顶层采用阁楼结合女儿墙组成阁楼层。主入口顶端冠戴造型突出色
彩醒目、带采光圆窗的明肋穹顶。建筑入口两侧巨形人像浮雕,更增强了建筑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