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从湿部到干部的传递。为了避免湿短头,从湿部到压榨部或直接到干燥部的设计,往往
从网部伏辊处采用引布毛毯传递。现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引布两类,选择何种传递方式,取决
于车速、产品的定量以及纤维结构等因素。
    开式传递适用于中低速成形产品的生产,在湿法非织造布的生产中应用较为普遍,开式
引布主要有人工传递、真空吸引和压缩吹移等方式。湿成形布从网上剥离下来引入干部的时
候,网与布的受力主要有粘着力、表面张力、离心力、重力、惯性和张力等,要克服以上的力,
剥离时需要能量的消耗。故开放式引布的主要任务是减少断头,提高车速。具体措施有

:

1)设计时尽量增加剥离角;(2)尽量增加网部的真空,以降低剥离湿成网的水分;(3)

尽力减少湿成网被粘附网或辊的各种附着力。
    真空传递适用于高速和薄型产品的生产,真空吸引辊装在伏辊上方或真空伏辊两个真空
室之间,一般装在湿部成形网之前,接触到真空伏辊与传动辊之间的一段网上,以尽量使
成形网速度与毛毯速度一致。真空传递的最大优势是它不仅能提高车速,而且能减少断头。
第二节

 干燥的形式及其设备

  一、接触式普通烘缸干燥
   1.接触式普通烘缸干燥原理  湿法非织造布的普通接触式干燥,水分是在受热的烘缸表面
蒸发的,它从烘缸的壁上获取热量而使温度上升,水蒸气又被干毯吸收再通过干毯蒸发。水
分的蒸发与非织造布的表面温度、水蒸气压力跟周围环境空气的温度、烘缸的传热和干燥通
风情况有关,如湿法非织造布的表面蒸汽压大于周围环境空气的蒸汽压时,水分就会在布
的表面汽化而逸到周围空气中去,与此同时,形成布的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差,使水分由
内而外扩散。所以接触式普通烘缸干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汽化和扩散的组合。就湿法非织
造布整个干燥过程原理来说,可分为

3 个干燥阶段,就每个烘缸来说,可分为 4 个循环。

   2.干燥过程的 3 个阶段  湿法非织造布在汽化和扩散整个综合干燥过程中,若热源足够,
多烘缸接触式的干燥在湿法非织造布生产中还被广泛采用。其全部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即

升温阶段、恒温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
  (1)升温阶段:进入干燥部的湿法非织造布的温度约为 10~30

℃,视室温而异。这一阶段

必须将湿法非织造布加热至蒸发温度,加热不能过快,否则会破坏湿法非织造布的组织,
引起纤维间结合力下降,影响到成品的物理强度,此时烘缸传递给湿法非织造布的热量是
用来提高其温度的,水分变化不大。由于湿法非织造布的厚度不大,此时温度上升幅度很快,
这一阶段是比较短暂的。

2)恒温干燥阶段:当湿法非织造布被加热到相当于蒸发温度时,即进入了恒温干燥阶段,

此时的特点是湿法非织造布绝对湿度的降低与干燥时间成正比,此间湿法非织造布内部水
分扩散的程度大于外部扩散速度,其表面有足够水分汽化,干燥的速度决定其对外的扩散
湿法非织造布的表面是被水分所包围的,其表面温度等于蒸发温度。在这期间,湿法非织造
布蒸发水分最多并是在大多数烘缸上进行的,干燥时间约占总干燥时间的

50%~60%。

3)降速干燥阶段:湿法非织造布达到一定的干度时,其内部水分向表面扩散的阻力增大,

当湿法非织造布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大于内部的扩散速度时,蒸发速度开始下降,从而进入
了一个降速干燥阶段。
    湿法非织造布的干燥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烘缸内部蒸汽性质及干燥部通风的能力。不断
地排除烘缸内部的空气和冷凝水,保持烘缸内外表面清洁,使烘缸传热正常,保持干毯的
干燥和张紧程度,经常保持供汽阀门的畅通,这对提高干燥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多接触式干燥缸的数量可根据不同品种而不等,各个干燥缸的温度也是不同的,可根据
工艺要求进行调节。把烘缸温度调节成由低到高并逐步上升到最后,几只烘缸略为下降的烘
缸温度连起来的曲线叫干燥曲线,或叫烘干曲线。合理地设置和控制干燥曲线,是保证质量
和有利干燥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