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最早是从

1867 年《英法渔业条约》中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始

的。

[3](P28)1958 年日内瓦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是国际海洋

法发展史上第一个全面保护公海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协议。

1982 年《公约》是 1958 年公约实

施以来通过和实施的有关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系列国际协议和相关国际实践所体现的国际习
惯的总结和发展,

[4](P459)它全面规定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和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公

海海域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权利义务,明确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内外所承担的海洋生
物资源养护管理的一般性责任和特殊责任,是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形成的标志。
[5](P575)《公约》已成为当今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最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确立了生物资源养护的概念和目标

 

人类已意识到海洋生物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指导下
养护概念得到重视并出现在国际法律文件和国际实践中。

《公约》本身并没有明确生物资源养

护的概念,但从其有关条款和与之有重要传承关系的

1958 年《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

约》第

2 条规定来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内涵是清楚的。

《公约》第

61 条规定,沿海国在其

专属经济区应

“参照其可得到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应通过正当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确保生

物资源保持最高持续产量以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

”1958 年《公海生物资源捕捞及养护公约》

2 条规定,

“养护公海生物资源一语系所有可使此项资源保持最适当而持久产量,俾克取

得食物及其他海产最大供应量之措施的总称。

”其目标是使海洋生物资源达到最完全利用的

理想平衡状态,以充分发挥环境、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使人类社会持续利用而不减损海
洋生物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和利益。总括来看,所谓养护应是指为了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
人类社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对海洋生物资源所采取的保养、护理及管理等措
施的总和。这一概念是海洋环境保护从单一的渔业资源保护向整体性生态系统保护、从单纯
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人类中心主义向更多关注生态平衡、物种安全,实现环境、资源和人类社
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变的体现。

 

(二)《公约》形成了全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国际法律制度

 

《公约》从法律上将浩瀚的海洋划分为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海洋区域,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

制度。

《公约》视不同海域规定了不同的养护管理权。具体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沿海国

拥有完全主权的海域,如内水、领海和群岛水域等,明确了沿海国拥有全面而充分养护管理
生物资源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沿海国对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生物资源,及对洄游、跨界、
溯河产卵和降河产卵等种群或鱼种,沿海国和在邻接公海海域捕捞这些种群的国家及相关
方在养护管理上的

“特别性”权利和义务;三是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公海及其海床洋底,不

论是沿海国还是非沿海国均享有《公约》规定的养护管理的

“一般性”权利和义务。 

(三)确立了缔约国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义务

 

《公约》站在国际社会的高度,在众多条文中特别要求缔约国,无论是在拥有管辖权的海域

还是各国不得主张管辖权的公海海域,都有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合作义务。这是现代海洋法
的一大进步。如《公约》第

118 条要求缔约国在国际海域,凡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共同开发相

同生物资源,或在同一区域内利用不同生物资源的国家,都应在适当情形下进行合作,以
设立区域或分区域渔业组织的合作义务。

《公约》第

61 条规定为确保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