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观角度
1.银行挤兑模型
如果储户的取款是随机发生的,根据大数法则,银行的资金来源是稳定的。但许多经
济学家的理论和模型表明,意外事件的冲击,使银行极易招致挤兑。美国学者卡罗米利斯
和郭顿认为,存款市场必然存在银行恐慌现象。由于银行创造的存款具有不可交换性,因
而既难以直观地了解存款的保值增值程度并对其合理定价,又将引起储户对银行安全的
“
”
高度关注。而搜集信息的高成本和 搭便车 (Free.rider)的行为削弱了单个储户搜集和监
督银行的动力。因此,市场上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注重安全又缺乏可靠信息的个体存款人
的理性行为便是挤兑(BankRun),这将导致集体非理性,从而自我实现银行恐慌。
Chaf 和 Jagannathan 则按取款人排队次序支付的约束(SequentialServiceConstraint)进
一步分析了恐慌的形成过程。他们假定有三类存款人:
第一类因了解银行的资产状况不佳而提款;第二类因
消费
需求而提款;第三类则因
预测银行状况不佳而提款。通常银行取款由第二类人发起,一旦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则第
一类人因避险也加入到取款队伍中。最后,第三类人根据取款队伍变长而预测银行即将破
产,因而也理性地加入到取款队伍中,此时银行恐慌爆发。
1983 年,戴蒙德和戴布维格提出了著名的第一代银行挤兑(又称 I)_D)模型。该模
型运用最前沿的博弈论方法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银行遭遇挤兑的现象。
该模型的基本结论是:存款人的流动性要求不确定和银行的资产比负债缺乏流动性是产
生银行内在脆弱性的根源。
任何引起存款人预期挤兑将要发生的事件,如银行一份坏的收益报告、现实中出现对
另一家银行的挤兑事件、一项消极的政府预测等,都有可能导致挤兑的现实发生,而与银
行本身的健全状况无关。当然,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更易引起挤兑风潮。
第二代银行挤兑模型中,存款人挤兑是由于新近披露了关于银行投资质量的信息而
引发的。揭示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理性且有效的存款人挤兑发生的机理。而在非完全信息
“
条件下,噪声信号有时可能触发理性但却无效的挤兑。他主张通过向存款合同中添加 暂
”
停取款 的或有条款来予以解决。
Car|etti
“
” “
”
指出活期存款将在 规范银行经营的工具 和 挤兑的来源 两种角色间切换。鉴
于无
资讯
的存款人可能因流动性问题而错误地挤兑银行,而不挤兑无偿付能力的银行,
故将挤兑视为无效的规范工具。但 Calomiris 和 Kahn 指出银行间若竞争不充分,则存款合
同变现的可能性就会成为防范银行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工具。Diamond 和 Rajan 在没有无对
称信息和贷款流动成本的激励框架下,认为存款合同使银行能够创造流动性来满足客户
存款提取的需要,同时使长期贷款客户免受这些冲击,因而肯定负债面的脆弱性是经济
中有效信贷工具的必要条件。
2.信息非均衡理论
(1)不对称信息理论
根据申农的信息论,不确定性的本质是信息不完全。增加信息,将减少不确定性,从
而降低风险;而减少信息,或不完全信息状态将导致风险生成或增加。根据交易双方在信
息占有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不完全信息可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两类。前者指交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