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土木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中国的建筑师队伍逐渐实现了本土化。他们受西方建筑教
育的熏陶,熟悉西式建筑理论和建造方法,他们在实践中引进新式建造技术,同时深感
中国近代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这里逐渐聚集起中国近代最
优秀的建筑家: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陈植、李宗侃、奚福泉、范文照、刘福泰、卢树森、
刘敦桢等均为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学建筑师是 1920 年代至 1940 年

 

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力量,也是南京近代职业建筑师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是本国培养的建筑师。其中既有自主转型的本土工程师,如孙支厦等出身于传统私
塾,受早期官办学校的建筑制图教育,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集方案设计和施工管理于一
身、全面的建筑人才。而多数为近代后期由国内建筑教育培养的本土建筑师,他们大多曾

 

在中国第一代近代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过,近代末期开始自营事务所,规模较小。
  南京近代建筑师群体的形成及他们的执业过程,不同程度地受到南京城市地位和环
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殊性。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国都环境,该地建筑师从事的
职业范围除了设计事务所外,常常还兼任政府职能部门公务员以及建筑教育部门教职。因
此,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卢毓骏、哈雄文、朱神康等一批建筑师同时就职于政
府管理部门,哈雄文更长期担任内政部营建司司长。而刘敦桢、刘福泰、贝寿同、卢树森、卢
毓骏、谭垣、戴志昂、张镛森、陈裕华、汪定曾、杨廷宝、童、张志刚等都曾在中央大学建筑工
程系执教。一方面职业建筑师参与首都建设管理,促进民国南京建筑活动的规范化、科学

 

化;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的南京营造业

  在建筑行业分工中,由工匠和营造厂主构成的 营造业 是关系建筑活动全局的重要
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建造活动最终都将落实在生产层面,落实到施工行业上。因此营造

 

业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城市建设和建筑制度方面不可或缺的环节。
  国民政府 1927 年迁都南京后,上海等地各大营造商争先恐后抢滩南京,加上本地厂
商,据称数量多达数百家。各营造厂之间资金实力、施工水平、施工经验大不相同。一些营
造厂并没有固定的施工队伍,一般只有经理、技师、翻译、监工、账房等,且均是老板的朋
友和亲戚。营造厂厂主层层外包,由大包、二包一直到小包工头,小包手下施工人员主要
从事粗重体力活,且临时召集员工。工程招工一般都在茶馆进行,夫子庙的奇芳阁等南京
著名茶馆是工程信息发布和营造厂招工的主要场所。工程结束后,工资立刻结算,绝不拖
欠。管理方式也很简,即老板把监工、包工头召集起来共进晚餐,汇报交流一天的工作及
安排工程进展。其中在南京从事承建活动的营造厂以陈明记、新金记、陶馥记、陆根记最有

 

实力,被称为 民国营造业的四大金刚 ,它们在南京留下了众多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陈明记营造厂:由浙江鄞县人陈明创办于 1897 年,是南京本地最早的一家营造厂 。
1927 年前,陈明记是南京最大的营造厂,早期的学校、教堂、医院等建筑,大都出自陈明
记之手。例如莫愁路基督教堂、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神学院、明德女子中学、中华
女子中学和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以及宝庆银楼等。值得一提的是,陈明之子陈裕华早年
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系,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师,并自营建筑师

 

事务所,因此营造厂承建的不少作品的设计都出自他手。
  陶馥记营造厂:由陶桂林成立于上海,一直是国内大型的营造厂之一,在上海、广州、
汉口、贵阳、昆明、南京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承揽工程项目。陶馥记营造厂的质量、信誉蜚声海
内外,其本人曾先后担任上海、南京两地营造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南京馥记营造厂在南京
承建的工程数量庞大,其中以政府机构、外交机构和官员私邸居多,著名案例有:国民革
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中山陵音乐台、谭延墓、励志社、国民党党史陈列馆、考试院、监察院、中

 

山陵孙科公馆、福昌饭店、美军顾问团公寓、美国驻华大使馆等。
  新金记营造厂:由厂主康金宝 1919 年创办于上海,康金宝原是上海姚新记营造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