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37.7 万亩)

清朝

,灌溉范围达到

14 个州县约 300 万亩。到

民国

1937

 

     

   

(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

263.71 万亩

1938

 

     

   

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的

《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 计有川西

14

……

县之广

520

余万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1960

 

     

年代

 

 

,灌溉面积达到

678 万亩;到

1980

 

     

年代

 

 

,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

300 座,灌溉面积

扩大到

858 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 1000 多万亩,总引水量达

100 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工程管理制度与技术特色

1)都江堰格言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 八字格言 。

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

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

2)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汉灵帝

时设置 

” “

水椽 和 都水长 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蜀汉

诸葛亮

堰官,并 征丁千二百人主护

(《水经注

·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

宋朝

,制定了施行至

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
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

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 穿淘 。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
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
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
造于明

万历

间、

同治

间和

1927

 

     

   

3)新时代技术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

立后,鱼嘴、离堆、宝瓶口,以及所有分水堤、导水堤和渠岸都以混凝

土进行加固和保护。灌溉渠系也进行了系统整修和大力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都江堰原
有的自流分水系统逐渐被人工控制的水闸系统所代替。现在都江堰的面貌与古代相比已经
有了极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