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水资源开发历程

  初期:地下水开发地点分散且数量较少阶段,主要进行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通过

 

勘查论证地下水的开发方案。   中期:地下水处于连片开发,且水源地相互干扰明显
增大的阶段,将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评价列为论证地下水合理开发的重要工作。  
后期:地下水需求量与其多年平均补给量相接近,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的阶段,将包
括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制定的地下水管理列为支持地下水合理开发的重点工作。同时,
还将研究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等问题,注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

  

护,实施地下水系统管理。 水文地质探测(图 5)
3.

 

水文学发展简史   人类探索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犹如人类的文明史那样悠久。在

生产实践中,特别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不断观测各种水文现象,思考和研究它

 

们的规律,积累起关于水的丰富知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了水文科学。   水文学源
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时期,而它的飞跃发展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同自然科学的
许多学科相似,人们还难以找出公认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学的历史进程划分成若干明确

 

的阶段。我们只是顺着它前进的足迹,大体划分为:   ⑴萌芽时期(远古至约公元
1400

 

年)   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和黄河这些古老文化发祥地的遗迹中,我们可

以看到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水文观测,最早的水位观测是在中国和埃及开始的。  
约公元前 22

世纪,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已 随山刊木 (立木于河中),观测河水涨

落。此后,战国时李冰设于都江堰的 石人 ,隋代的石刻水则,宋代的水则碑等,表明水

 

位观测不断进步。   最早的雨量观测于公元前四世纪首先在印度出现,中国于公元前
三世纪的秦代已开始有呈报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 1247 年,已有了较科学的雨量器和雨

深计算方法,并开始用 竹笼验雪 以计算平均降雪深度。明代刘天和在治理黄河工作中,

 

已采用手制 乘沙量水器 测定河水中泥沙的数量。  中国古籍《吕氏春秋》中写道: 云
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

国道也。提出了朴素的水文循环概念。成书于公元约六世纪初的《水经注》中,记述了当时
中国境内 1252

  

条河流的概况,成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驱。 水文地质钻探(图 6)

诚然,这些原始的水文观测和水文知识是肤浅零星的,但已为当时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
要的水文资料。例如,根据雨量多少决定税收的多少,根据上游的水位向下游传递水情等,

 

标志着水文科学的萌芽。  ⑵奠基时期(约公元 1400~1900

 

年)   欧洲文艺复兴带

来的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水文科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这

 

一时期,水文仪器的发明使水文观测进入了科学的定量观测阶段。   1663 年雷恩和胡
克创制了翻斗式自记雨量计,1687 年哈雷创制测量水面蒸发量的蒸发器,1870 年埃利斯
发明旋桨式流速仪,1885 年普赖斯发明旋杯式流速仪。这些近代水文仪器使流量、流速、
蒸发、降水的观测达到了相当的精度,利用这些近代水文仪器进行水文观测的各种水文站

 

陆续出现。   1746 年,中国在黄河老坝口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正规水位站,开始系统观
测水位,并进行报汛。这些成就使水文现象的观测视野在深度和广度上空前扩大,为水文

 

科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近代水文科学理论开始逐渐形成 。
1674 年佩罗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为水文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 年伯努利父
子发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 年谢才发表明渠均匀流公式;1802 年道尔顿建立了研究水面
蒸发的道尔顿公式;1856 年,达西发表了描述孔隙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达西定律;1851
年莫万尼提出了汇流和径流系数的概念,并发表了计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这些科学理论的创立,为水文科学在河道水流、蒸发、地下水运动、径流形成和水文循环等
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表明人类对水文现象的认识已由萌芽时期那种肤浅零星
的知识,发展到了比较深刻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表明,人类对地球上水的运动、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