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台湾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之发展与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升,我们对「健

康」的定义已不再仅关注于死亡率(mortality)的变化或罹病率(morbidity)

的多寡;虽然近年来有些测量健康的工具已相继发展,如:Sickness Impact 

Profile,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MOS SF-36 等,然而这些工具并未完全针对

 

生活质量的概念来设计,而只是测量疾病或失能所造成的冲击 [1-7];而过去

对健康或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测量,多限于欧美文化体系之下,

若要将该测量工具使用于另一文化,在翻译方面及文化适用性都是一大挑战;

另外,目前健康照顾方面也越来越重视「人」而非疾病本身,亦即是重视全

人的照顾(holistic approach),有鉴于以上这些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欲发展一份由多个地区、多种背景的人参与合作,

并可做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测量生活质量的工具,以作为研究、医药疗效分析、

 

临床及卫生决策分析、拟定及评估等的参考 [1,2,4,6-8],因此于 1991 年开始,

WHO 展开了研究 QOL 的计划。研究之初他们同时结合了 15 个不同的国家或

地区,作为此研究计划的分部(division),而后数年针对此研究议题进行一

连串的研究、开会、讨论,最后经过综合汇整之后,发表了研究 QOL 的成果,

即 一 份 健 康 相 关 生 活 质 量 问 卷 , 定 名 为 「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生 活 质 量 问 卷

(WHOQOL-100

 

)」 [9-10],其内含有 100 题测各文化共通的一般性健康相关

生活质量的题目,称之为一般性题目(generic items

 

), WHOQOL 问卷并允

许各国依照所订定出来的严格标准,将原始问卷翻译为本国文字后,并加入

各文化特有的题目,称之为国家性题目(national items),这些题目能补足一

般性题目无法测到属于各文化特色之下的生活质量概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