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废水
处理工艺。1914 年英国的 Arden 和 Lokett 首创活性污泥法时采用的就是间歇法。受当时
技术条件的限制, 曝气池水流不断切换, 操作起来较为烦琐,而且沉淀时绝对静止, 曝气设
备易被堵塞。在连续式活性污泥法出现之后, 很快将其取代, 占据了主导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为解决连续污水处理法存在的问题, 由 R. L.Irvine 发起, 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学者对 SBR 进行了重新评价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通过溶解
氧测定仪、氧化还原电位计等仪表对工艺运行进行过程控制的技术出现, 使得初期的 SBR 
反应器间歇运行的复杂操作问题得以解决。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SBR 法引起越来越多国
家的重视,并陆续得到开发应用。
1 SBR 工艺流程和优点
SBR 工艺的核心是 SBR 反应池, 它是按一定时间顺序间歇操作运行的生物反应器。所谓

序批间歇式 有两种含义: 一是运行操作在空间上是按序列的方式进行的, 为匹配多数情

况下废水的连续排放规律, 必须 2 个或多个 SBR 池并联, 按次序间歇运行;二是每个 SBR 
的操作在时间上也是按次序排列的。一个运行周期按次序分为五个阶段: 进水、反应、沉淀、
排水和闲置阶段。典型的 SBR 系统包括一座或几座反应池以及初沉池等预处理设施。反应
池兼有调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当反应池进水结束后, 开始曝气反应, 待有机物浓度达到
排放标准后, 停止曝气, 使混合液在反应器中处于静止状态进行固液分离, 经过一段时间
后排除上清液, 沉淀污泥进入闲置阶段, 反应器又处于准备进行下一周期运行的待机状态。
在进水阶段,又可根据是否曝气分为限制曝气、非限制曝气和半限制曝气三种。限制曝气是
指在进水时不曝气, 并尽量缩短进水时间, 这种限制曝气方式适合于处理无毒性的污水。
非限制曝气是在进水的同时曝气, 在进水期便可降解一部分基质, 避免反应初期基质在混
合液中过度的累积, 对反应过程造成抑制。这种非限制曝气方式适合于处理有毒且基质浓
度较高的污水。半限制曝气是在进水的后半期进行曝气, 是介于限制曝气和非限制曝气之
间的一种运行方式。
SBR 工艺之所以能够日益受到重视, 并广泛应用, 是由于其运行方式的特殊性, 使其具有
以下连续流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
( 1) 工艺流程简单、基建与运行费用低。SBR 系统的主体工艺设备是一座间歇式曝气池, 
与传统的连续流系统相比, 无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备, 一般也不需调节池。许多情况下, 
还可省去初沉池。这样 SBR 系统的基建费用往往较低。根据 L. Ketchum 等的统计结果, 
采用 SBR 法处理小城镇污水比用传统连续流活性污泥法节省基建投资 30%以上。SBR 法
无须污泥回流设备, 节省设备费和常规运行费用。稳定运行期, 废水处理费用与原 A/O—
A/O 工艺相比可降低 15%~20%。
( 2) 生化反应推动力大、速率快、效率高。SBR 法反应器中底物浓度在时间上是理想推流
过程, 底物浓度梯度大, 生化反应推动力大, 克服了连续流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中底物浓度
低, 反应推动力小和推流式曝气池中水流反混严重, 实际上接近完全混合流态的缺点。R. 
L. Irvine 等的研究还表明: SBR 法中作为微生物活性最重要指标的 RNA 含量是传统活
性污泥法中的 3~4 倍。
( 3) 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SBR 法虽然对于时间来说是理想推流过程, 但就反应器中的混
合状态来说, 仍属于典型的完全混合式, 也具有完全混合曝气所具有的优点。一个 SBR 反
应池在充水时相当于一个均化池, 在不降低出水水质的情况下, 可以承受高峰流量和有机
物浓度上的冲击负荷。此外, SBR 可在反应器内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它的耐冲击负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