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台灣驕傲

精緻的

手工造紙

位 於 台 灣 正 中 央 的 埔 里 鎮 , 屬 於 台

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由於長年氣候溫

和、水質甘甜,故有埔里

4W的說法—氣候

Weather、水質Water、醇酒Wine、美女

Woman,而埔里的紅甘蔗、百香果、筊白

筍等農產品風味可口,亦頗受好評。

埔 里 的 手 工 造 紙 始 於 清 末 , 以 中 國

傳統造紙術生產竹紙(草紙),主要用於

民生及宗教用品。日據時代,日本人發現

埔里的水質良好,不僅水量豐沛、含鐵量

少,礦物質亦低,故在此設立了糖廠、酒

廠、紙廠等,同時將改良自中國傳統造紙

的日式造紙術傳入埔里,也奠定了埔里在

手工造紙上的基礎。

雖 然 埔 里 的 手 工 造 紙 產 業 是 在 日 據

時代立下的基礎,然真正發揚光大卻是在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以後。當時由大

陸撤退來的文人雅士喜好書畫,對紙的需

求量高,但由於海峽兩岸交通斷絕,書畫

用的宣紙無法取得,因而帶動了台灣的造

紙產業。由於埔里水質含鐵量少,可造出

潔白的手工棉紙、宣紙,故在這段時期,

埔里的手工造紙廠紛紛設立,無論是在造

紙的技術或設備上,皆不斷創新進步,並

以師徒相承或父子相傳的方式傳承手工造

紙的技法。

1968年,埔里的手工紙開始外

銷日本,到

1981年達到高峰,成為台灣的

驕傲。

文•圖片提供/楊心豪

紙的發展

在 未 發 明 紙 之 前 , 人 類 僅 能 就 地 取

材,在石塊、獸骨、龜甲上刻字,然而這

些「紙」的面積有限,刻寫費力。

若干年後,人們將竹片或木片以繩子

串起,成為竹簡或木牘,在其上寫字,使

其成為一捲又一捲的書。雖然這種「紙」

的書寫面積增加許多,但因保存不易且難

以攜帶,亦無法普及。

直 至 絲 織 品 產 業 發 達 後 , 有 人 取 多

餘的亂絲與亂麻曬乾製成縑帛來寫字,大

大減輕了紙的重量,然而,縑帛的價格高

 紙風車展現的數大便是美

 手工紙及拓印DIY的成品

68 傳產新局

69

傳產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