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肝移植的快通道麻醉技术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肝移植病人实施术后早期气管拔管的快通道技术

较之于传统方法有更多的优点。虽然快通道麻醉技术的全面实施仍有不少困难,但代表着
此类手术的麻醉发展方向。现就近年来有关肝移植快通道麻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脏移植;快通道;麻醉

1993 年,华盛顿大学提出快通道心脏外科(fast-track)的概念,此概念的

内涵主要包括早期拔管(术后 1~6h)、早期转出 ICU 和缩短住院时间,根本目
的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与死亡率和节省医疗费用。此快通道技术的实
施大大推进了心脏外科和麻醉学科的技术发展。

由于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及病情的特殊性,对术后病人实施延期拔管和

机械通气一直被视为是术后治疗的标准措施。但随着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展,
发现许多肝移植病人术后可以安全早期甚至可在手术室内拔管,并发现传统

保守的所谓拔管 标准 不仅增加不必要的呼吸和循环支持,甚至会对病人康
复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采取自主呼吸较之
于机械通气能更有利于供肝的血液循环和肝静脉回流

[1]

,术后机械通气的必要

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由于快通道肝移植很大程度上涉及快通道麻醉

,麻醉学科

于 20 世纪末进行

了肝脏移植的快通道麻醉尝试,制订了初步的术后早期(3~8h

[2]

)拔管标准。

为实现早期拔管、减少机械通气及其相关并发症、缩短 ICU 停留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的快
通道肝移植奠定了基础。本文仅就有关肝移植快通道麻醉作一介绍。

1

快通道麻醉实施

[34]

1.1 麻醉监测

麻醉中生理监测内容相对较多,包括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

2

)、

中心静脉压(CVP)、桡动脉压(IBP)、呼末二氧化碳(ETCO

2

)、吸入麻醉药浓

度,中心体温、尿量、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神经肌肉传导(四个成串刺激,
TOF)、肺动脉压(PA)、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出量(CO)、血气分析、凝
血功能等。
1.2 麻醉诱导

可以硫喷妥钠 3~4mg/kg 或丙泊酚 2mg/kg 或加咪唑安定 0.02mg/kg 静脉注

射直至患者入睡,继以芬太尼 2~4μg/kg 或瑞芬太尼

1~3μg/kg 静注或输注,再给予

肌 肉 松 弛 药 。 肌 松 药 可 选 择 维 库 溴 铵 0.1

mg/kg 或 顺 式 阿 曲 库 铵

(cisatracurium)0.15~0.2mg/kg。
1.3 麻醉维持

丙泊酚 2~6mg·kg

-1

·h

-1

持续输注,间断静注芬太尼(50~100μg/次)或瑞

芬太尼持续输注(0.1~0.5μg·kg

-1

·min

-1

),合并吸入异氟醚(0.4%~1.2%)。机

械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 40%~50%。

术中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各药物的输注速率。如当收缩压变化超过 20mmHg

时,调节瑞芬太尼输注速率 0.1μg·kg

-1

·min

-1

;当平均动脉压( MAP)低于

60mmHg 且持续超过 5min 则输以 50ng·kg

-1

·min

-1

(去甲)肾上腺素;根据 BIS

值调整丙泊酚的用量;调整肌松药的输注速度,维持 T

1

/T

0

值不高于 10%。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