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收稿日期

:2004

2

10

2

22

;

修回日期

:2005

2

03

2

16

作者单位

:200032

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

,

上海市肿

瘤研究所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关系
的研究进展

高  静

,

项永兵

关键词

:

子宫内膜癌

;

代谢酶

;

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

: R730 . 231 ; R737 . 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

8578 (2005) 07

2

0447

2

04

0  引言

子宫内膜癌 ( Endo met rial Cancer , 简称 EC) 是

女性生殖器官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占女性生殖系统
恶性肿瘤的

20

%~

30

%

[ 1 ]

。虽然子宫内膜癌在我

国的发病率一直低于西方国家 ,但是自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以来 ,上海市区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
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子宫内膜癌已超
出宫颈癌位居女性肿瘤发病的第十位

[ 2 ]

。子宫内膜

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从基因水平进一步的探寻 。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十分复杂 ,雌激素水平升高

导致的内膜增生及 DNA 损伤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
发生的主要机制 。激素的合成及代谢是个十分复杂

的过程 ,需要多种酶的参与 。基因的多态性影响酶
的活性 ,可以造成个体对肿瘤易感性的差别 ,因此 ,
研究与雌激素代谢及外源性致癌物代谢有关的代谢
酶基因的多态性 ,对于深入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生发
展的机理 、

人群易感性的识别及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和控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
进展综述如下 。

1  CYP1A1

雌激素代谢过程中有两条竞争性代谢途径生成

代谢中间产物儿茶酚雌激素 :一条代谢生成低活性

2 -

羟基雌二醇 ;另一条生成具有活性的

4 -

羟基

雌二醇 。C YP

1

A

1

是人体肝外将雌激素进行

2 -

基化 代 谢 失 活 的 主 要 Ⅰ相 代 谢 酶 之 一 , 因 此 ,

C YP

1

A

1

活性的差异可能会影响雌激素的代谢 ,与

个体易感性有关 。另外 ,C YP

1

A

1

具有芳香烃羟基

化活性 ,能催化多环芳烃等多种致癌物氧化 ,生成具
有强致癌活性的亲电子环氧化物 。个体对多环芳烃
代谢能力的差异也可能与其对子宫内膜癌的易感性
有关 。

C YP

1

A

1

定位于

15

q

22

2qter ,长度为

5810

bp

目 前 已 发 现 四 个 位 点 具 有 多 态 性 , 分 别 为 :

C YP

1

A

1

/

2

A T →C 突变 ( M sp I 多态) 、

C YP

1

A

1

/

2

B

突变 A →G( Exon

7

多态) 、

C YP

1

A

1

/

3

T →C 突变

( Int ro n

7

/ AA 多态) 、

C YP

1

A

1

/

4 461

C →A 多态 ,

AA 多态性只在非洲人及美籍非洲人中存在 。

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 C YP

1

A

1

多态性与肺癌 、

乳腺癌 、

宫颈癌 、

食管癌等有关 ,但对其与子宫内膜

癌易感性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 。已发现的与子宫内
膜癌易感性有关的多态性有 : ①

3

’非编码区的 T →

C 的突变引起的具有 M sp Ⅰ内切酶识别位点的 m

2

等位基因 ; ②第

7

外显子 Heme

2binding 区域的 A →

G 转换 ,导致

462

位亮氨酸变为缬氨酸 。有研究报

道在高加索人及亚洲人中该位点的多态性与 Msp I
多态性密切相关 。西班牙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二者均与内膜癌危险性升高有关

[ 3 ]

。带有 Msp Ⅰ

和第

7

外显子突变基因的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比

数比为

3

.

67

(

95

%

C I = 0

.

21

13

.

26

) ;而后者与子

宫内膜癌的联系更强 ,OR

= 6

.

36

(

95

%

C I = 1

.

99

26

.

50

)

[ 4 ]

2  CYP17

C YP

17

编码细胞色素 P

450

2

17

α 酶 ,调节

17

α

2

羟化酶和

17

,

20

2裂解酶的活性 ,是雌激素合成过程

中的限速酶 ,高活性的

17

α

2羟化酶和

17

,

20

2裂解酶

可 能 是 增 加 子 宫 内 膜 癌 患 病 的 一 个 生 化 因 素 。

C YP

17

基因的

5

非编码区存在一个单碱基置换 ( T

→C) ,形成了一个 MspA

1

Ⅰ内切酶的识别位点 ,产

生两种等位基因

-

A

1

( T) 和 A

2

( C) 。

国外已有多项研究发现 ,与 A

1

/ A

1

基因型相

比 ,具有 A

2

等位基因的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

性较低

[ 5

2

7

]

。Ro berta 等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

具有 A

1

/ A

1

基因型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

显著升高 ,是具有 A

2

基因型女性的

4

.

1

[ 5 ]

。在美

国的另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 ,病例和对照按出
生年龄 、

采血时的月经状况 、HR T 等进行匹配 。研

究发现 ,与 A

1

/ A

1

基因型相比 , A

1

/ A

2

和 A

2

/ A

2

7

4

4

肿瘤防治研究

2005

年第

32

卷第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