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和铸件冒口的设置

一般说来,球墨铸铁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倾向比灰铸铁件大得多,防止收缩缺陷往往

是工艺设计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在这方面,从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很不一致,各有
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应该遵循顺序凝固的原则,在最后凝固的部位放置大冒口,以补
充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有人认为球墨铸铁件只需要采用小冒口,有时不
用冒口也能生产出健全的铸件。

要在确保铸件质量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艺出品率,仅仅依靠控制铸铁的化学

成分是不够的,必须在了解球墨铸铁凝固特性的基础上,切实控制铸铁熔炼、球化处理、
孕育处理和浇注作业的全过程,而且要有效地控制铸型的刚度。

一、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
实际生产中采用的球墨铸铁,大多数都接近共晶成分。厚壁铸件采用亚共晶成分,薄

壁铸件采用过共晶成分,但偏离共晶成分都不远。

共晶成分、过共晶成分的球墨铸铁,共晶凝固时都是先自液相中析出小石墨球。即使

是亚共晶成分的球墨铸铁,由于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后铁液的过冷度增大,也会在远高
于平衡共晶转变温度的温度下先析出小石墨球。第一批小石墨球在 1300℃甚至更高的温
度下就已形成。

在此后的凝固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首批小石墨球有的长大,有的再次溶入铁

液,同时也会有新的石墨球析出。石墨球的析出和长大是在一个很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石墨球长大时,其周围的铁液中碳含量降低,就会在石墨球的周围形成包围石墨球

的奥氏体外壳。奥氏体外壳形成的时间与铸件在铸型中的冷却速率有关:冷却速率高,铁
液中的碳来不及扩散均匀,形成奥氏体外壳就较早;冷却速率低,有利于铁液中的碳扩
散均匀,奥氏体外壳的形成就较晚。

奥氏体外壳形成以前,石墨球直接与碳含量高的铁液直接接触,铁液中的碳易于向

石墨球扩散,使石墨球长大。奥氏体外壳形成后,铁液中的碳向石墨球的扩散受阻,石墨
球的长大速度急剧下降。由于自铁液中析出石墨时释放的结晶潜热多,约 3600 J/g,自铁
液中析出奥氏体时释放的结晶潜热少,约 200 J/g,在石墨球周围形成奥氏体外壳、石墨球
的长大受阻,就会使结晶潜热的释放显著减缓。在这种条件下,共晶凝固的进行要靠进一
步降低温度以产生新的晶核。因此,球墨铸铁的共晶转变要在颇大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其
凝固的温度范围是灰铸铁的二倍或更多一些,具有典型的糊状凝固特性。

简略说来,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凝固温度范围宽
从铁-碳合金的平衡图看来,在共晶成分附近,凝固的温度范围并不宽。实际上,铁

液 经 球 化 处 理 和 孕 育 处 理 后 , 其 凝 固 过 程 偏 离 平 衡 条 件 很 远 , 在 共 晶 转 变 温 度
(1150℃)以上 150℃左右,即开始析出石墨球,共晶转变终了的温度又可能比平衡共晶
转变温度低 50℃左右。

凝固温度范围这样宽的合金,以糊状凝固方式凝固,很难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因此,

按铸钢件的冒口设计原则,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在最后凝固的热节部位设置大冒口的
工艺方案不是很合适的。

由于在很高的温度下即有石墨球析出,并发生共晶转变,液-固两相共存的时间很

长,铁液凝固过程中同时发生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因此,要像铸钢件那样,通过浇注系
统和冒口比较充分地补充液态收缩也是不太可能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