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发展综述

摘要:

本文以谋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性的统一均衡为线索,

梳理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阐述了各阶段理

论的起源、内容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缺陷。

关键字: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商业银行是作为社会信用中介,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特定功能。商业银
行管理研究具有多学科属性,[1]对于其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从各个角度分析的都有。曾经有的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否定
的评价:“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一般企业管理理论那样完善
和精致,在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中很难找到悠久的理论传统和分析范式,既没

有泰罗式的 科学管理 ,也没有行为主义、系统主义、决策理论、数理模拟等各
式各样的学派,翻开当今有关银行经营管理的著作,除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有一些历史源流外,大部分论著基本上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建立分析
体系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

但我们应该看到,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商行经营

银行管理的核心既是谋求三性的统一和均衡,也是如何协调风险与盈利的关
系问题。所以本文以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和均衡为主线,以协调
风险与盈利为目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研究。[3]

1

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流行的是资产管理理论。其内容是:强调商
行在负债处于被动的前提下,商行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即商行资产在现金、
贷款、证券投资上如何最佳分配来协调盈利民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3]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投资机会和投资品种很少,银行业缺乏竞争,居
民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无选择性,居民多余的资金只有存银行一条选择途径。银
行家们当时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如何使资金获得最大盈利,至于资金来源则不
成问题,因此,资产管理方法便成为当时商业银行界普遍重视的管理方法。
[4]

 

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同样经过四个阶段:
  (1)商业性贷款:银行为了保证资金流动性,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

 

并以真实交易作为基础;
  (2)可转换性理论:同样为了应对流动性,银行资金投资于较具备二级市场的证券,

 

以便随时出售,转为现金;
  (3)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贷款归还主要取决于借款者将来的收入预期,如果
预期收入较高,则可以保证资金回收;所以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提升银行资金营利能
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