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将建筑艺术看作为物质性最强的艺术,把文学视为精神性最强的艺
术。人们都知道,石头、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只能按照重量规
律来造型物质。任何建筑物要实现其功能要求,必须用工程材料来构筑,并受到力学的制
约,它的构件组合和空间造型,基本上是几何形态的、抽象的,难以具体表述它特定的意
蕴。而文学是语言艺术,具有表意上的细腻、灵活等独特的优势。建筑语言所碰到的表意上
的障碍,恰恰是文学语言、尤其是中国文学语言之擅长。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其无比的智
慧,在建筑形象中嫁接上文学语言,充分调动文学语言来深化建筑意蕴。苏州古代桥梁在
这方面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采取多姿多彩的形式,如立碑石、布楹柱、雕栏板(杆)等,
从而丰富了桥梁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不失为姑苏吴文化的一朵奇葩。

  立碑石:将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将碑石组织到桥梁建筑中,是中国传统建筑融合文
学语言的一种较为郑重的形式。碑可以是一块纯朴的简单碑石,也可以由碑座、碑身和碑
首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辟建碑亭。这些碑,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本身就
构成了建筑小品,如北京西郊卢沟桥的碑亭便是典型之作,碑石上刻有《卢沟晓月》,是
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苏州古桥桥碑更为普遍。如城东南郊的宝带桥,始建成于唐元和年间(公元 816-819
年),为 53 孔连缀石拱桥,全长 317 米,是我国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桥之一。宝带桥北逸有
石塔和碑亭,碑亭以花岗石叠砌,单檐歇山造,虽然比不上卢沟桥碑亭那样庄重精致,
却也显得古朴素雅,碑亭内置石碑,碑上刻有清代张松声的《重修宝带桥》碑记。苏州吴江
风仙桥,南北逸各建有碑亭一座,式样、尺寸相仿,隔河相望,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两座
碑亭均歇山顶,正脊雕饰八仙图案,造型秀逸,四脊翼角飞翘,如春燕凌空;亭内均置石
栏坐槛,供过路人歇脚休息;

两亭碑石上分别阴刻联词,南亭是 化日光天,相安无躁;

栉风沐雨,且住为佳 ,北亭有 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生动地描
述了过路人安逸自在的祥和气氛,还激励年轻人放眼未来,去开拓美好的生活,读来颇
具情趣。

  如今,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还藏有重建望亭桥碑记、西白塔子桥重修记等桥碑。清光
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 年),由吴县顾肇熙记、长洲陈伯玉篆刻的西白塔子桥重修记中,简
要叙述了修桥的经历,记载了重修时捐资者姓氏、款额,直至修桥的帐目开支,笔笔详尽
地公诸于众。

  布楹柱:在桥上设置楹柱,雕刻楹联是苏州传统桥梁建筑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
许多苏州古桥上仍留存着。它利用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组成上、下联对称的形式,
短的六、七字,长的十多字,体例各异、文字幽雅;有的是精炼的赋诗词,是诗的浓缩;
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调,以流畅的语言,寄寓着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话文,记叙
着修桥者的姓氏、年月。对联联结于桥梁建筑,大多采用抱柱,称为楹联,安置于桥洞两
边。也有少数布置于桥顶栏柱的,叫做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