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以第

54-55 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 15d 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

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
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
图集的规定;
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
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
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

0.4laE;

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
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
隔开一段距离。
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

 

答: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

54 页注 6 实行。 

2、关于 03G101 图集第 54 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 15d 和直锚长度
不小于

0.4laE 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 laE 也不要紧。” 

答:

laE 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

不应以

laE 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

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

“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

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

laE 的错误方法。 

3、 对比《96G101》、

00G101》、

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 图集》的“原位标注”中

“第 4 条”: “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

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
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

4.2.4a)。”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

“图 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 

再以《

03G101 图集》的“图 4.2.7”为例,在 KL3、KL4、KL5 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

注写

”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建议在《03G101 图集》中,肯定《96G101 图集》

“原位标注”中的“第 4 条”。 
答:

 应该在 03G101 修版时还原该条规定。 

4、《03G101-1 图集》第 24 页“注: 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为 la 或

 

laE ”。 现在的问题是:当抗扭钢筋伸入端支座时,若支座宽度(柱宽度)太小,不满足直
锚时,是否进行弯锚?

 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我想到两种办法: 

1)弯折长度=laE - 直锚部分长度 (这可能不合适)

2)弯折长度 为“多少倍的 d ” (不会是 “ 15d ”吧?) 

答:

 应当勘误。应改为“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

纵筋

 ”。 

5、框架梁钢筋锚固在边支座 0.45LAE+弯钩 15D,可否减少弯钩长度增加直锚长度来替代?

 

答:不允许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看

 “答梁问题(2)”。 

6、(1) 《03G101-1 图集》第 19 页 《剪力墙梁表》LL2 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负数。如:第 3 层

LL2 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 , 即该梁的梁顶面标高比第 3 层楼面标高还要低

1.2m ,也就是说,整个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 3 层”的下一层(即第 2 层上)。既然如此,干
脆把该梁定义在

“第 2 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何必把它定义在“第 3 层”呢?

(2)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的 LL3 梁上,该梁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 0 (表格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