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西合璧的古都近代建筑介绍

    在古都北京,宫殿、民居、苑囿、宗教建筑等是其古代城市建筑的主体,到了近代它体
现出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特征。这中间既有对外来建筑文化的主动包容,也有对外来文化
渗透的被动改造,并且伴随着对近代资本主义入侵的无奈。当人们回顾这些诠释北京历史
进程的生动文物的时候,常常会被那些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精彩细节所深深吸引。

  早期 西洋楼式 建筑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年),时称清漪园,曾建有大型石船,是乾隆皇帝及
其母放生之所,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 年)仿外国游轮又重建,把原
来中式的舱楼改建成洋式的雕花屋顶,并在石舫两侧添加了两个石造的西式机轮,并取

河清海晏 之意,命名 清晏舫 。整个船体长36 米,建筑面积 326.2 平方米,用巨大的石

块堆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舫内满铺
西洋地砖,门窗上面也镶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精巧华丽,船头抱厦里柱雕花,楣子下

悬挂 清晏舫 匾。石舫做法其实仍遵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只是在装修上做了洋式处

理, 清晏舫 的匾额肯定是中式的。虽然这只是一座舱楼,距圆明园西洋楼建成过了一百

多年而出现的建筑作品,但在北京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 西洋楼式 在北京地区
的代表之作。

  王府井天主堂里的中式楹联

  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天主教堂,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经历了几次废建,现
存的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 年),用《辛丑条约》赔款由法国和爱尔兰遣使会合作重建,
总占地面积近 1 公顷。院内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坐落于青石台基之上,面阔约 25
米,进深约 60 米,共计约 30 间,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大堂正面开三个门,南北两侧有

旁门,在上有 1905”字样。堂体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堂顶上有
三座圆拱形堡顶,上立有十字架,中间略大,两边略小。堂内有 18 根圆形砖柱支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