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建设用地的特性

(熟悉)

  

(一)建设用地的非自然生态利用特性

  建设用地以土地的非自然生态附着物为主要利用方式。土地对于工程建设来
说,是发挥了地基和场所的作用。
  

(二)建设用地的区位利用特性

  

(三)建设用地逆转的相对困难性

  从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而从建设用地重新变为农业用地则较
为困难。
  二、建设用地的环境

(了解)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等方面。
  

1.地貌条件。地貌条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地势和各

类地貌现象三个方面。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三个部分,其中

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和地震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较大。
  

(1)地基承载力(承压力、地耐力)。

  工业建筑一般要求为

150-200kPa;重工业厂房建筑要高于这一数字;民用

建筑不同层数有不同要求,层数越高要求越高。
  

(2)地下水。地下水对城市建设发展程度和建筑物稳定性影响很大,主要反

映在水量、水质、水温、出露位置、埋藏深度和含水层厚度等方面。
  

(3)地震。建筑一般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设防;九度以上地区不宜作城市

用地,更不能用来建设新的城市。
  

3.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指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水量、水位、水质、流速等方

面的情况。
  

(1)地表水体的分布,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

  

(2)江河等地表水的水情要素与城市用地规模、布局关系密切。按照城市规划

布局的要求:
  一般有水污染的工业企业,排污管道出口应布置在河流下游

;居住用地、水

源地则应安排在河流上游。
  

(3)城市主要水源水量的大小影响城市发展规模和决定工业项目的选址。

  

(4)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用地安排均要考虑防洪问题。洪水位以上 0.5

—1m 的地段,才可选作城市用地。
  

4.气候条件。与城市用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气候要素有:风象、气温、日照

几方面。
  

(1)风象。风象包括风向和风速两个方面。

  风向是指风的吹动方向,以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
风向总次数

(包括静风)的比重,即风向频率表示各方位风向出现的程度,据此

可绘制风向频率图

(或风向玫瑰图)。

  

(2)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 1.5 米高的位置上测得的空气温度。大气温度随高

度增加而递减,人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为

18oC—20oC。

  

(3)日照。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间距及建筑群体的布局以及确

定城市道路的走向和宽度,坡地上的建筑布置等都要考虑能否获得良好的日照
条件。
  我国大部分领域处于中纬度地区,建筑物的布置,一般均以东南向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