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展

 

 返回地面的地震波携带着很多与地层性质有关的信息,利用这些

信息就可以知道地下地层的高低起伏情况,它们是硬地层还是软地层,
其厚度如何,孔隙中所含的是石油、是天然气或是水,等等。要得到这
些陆续从地下返回的地震波并将其展示出来绝非易事,这首先需要到

  

野外将这些信息采集回来,也就是野外地震资料采集。

  地震资料采集包括测量→钻浅井孔埋炸药(在使用炸药震源时)
→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至仪器车几个工序。测量的任务是定好测线
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钻井的任务是准备好可下入炸药的浅井,
埋炸药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药,以在爆炸后产生出地震波。地震波遇岩
层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并传到仪器车,仪器车将检波器传来的
信号记录下来,这就获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气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采集设备的进步上。早期的
地震仪器采用电子管元件,体积大且笨重,用照相的方法将地震波在
地下的传播过程用多条线记录在相纸上。这些线时而杂乱无章,时而
又呈一条条一起向上跳(称波峰)和一起向下跌(称波谷)的曲线。
这些线组成光点地震记录。在记录上,人们只能惟一利用地震信号的
反射时间,由手工画图以推断地下简单的构造形态。运用这种方法,
我国曾发现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地震采集设备引入电子计算机,当
时制造的模拟磁带地震接收仪虽然应用时间不长,但它的可重复性观
测为多次覆盖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多次覆盖就是对地下同一地段
由只进行一次观测的单次观测技术变为进行多次重复性观测的多次观
测技术。这项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地震资料质量及解决地质问题的能
力。在这个时期发现了华北的任丘油田和渤海湾等油田。

  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使用数字记录接收仪,采集方法上除
继续延用多次覆盖技术外还开发了提高勘探准确性的三维地震勘探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