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一、引言
  (一)文化事件Ⅰ: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事件的思考

  两年前因部分被拆而引发激烈论战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尽管获得了 不可移动文

物 的身份,北京文物局也表态将严加保护,却最终在 2012

年春节前遭拆除。此后, 维

修性拆除 的说法受到质疑,被称玩 文字游戏 [1]。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已成为
不可逆转的事实。回顾与梁先生有关的历史建筑保护事件,让人唏嘘:建国初期梁思成先
生为保护北京古城向政府和社会杜鹃啼血般地呼吁,表现出了建筑师对民族、公众、社会
的拳拳之心和高尚道德品质,是建筑师的楷模。而今,梁先生故居却遭遇了北京古城同样
的命运。事件背后诚然有制度和管理的原因,但也让人看到了建筑师的社会话语权还十分
有限,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责任伦理意识还相对薄弱,难以影响社会上层的建设
政策。
  (二)文化事件Ⅱ:王澍获得 2012 年普里茨克建筑大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今年获得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里茨克建筑大奖。这是中国
建筑界的一件大事。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标志着中国在建筑方面的

发展得到了世界认可。大赛评委会在表彰评语中如是说道: 关注现代与过去的适当关系
问题恰逢其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进程引发建筑是应当紧扣传统还是只展望未来。如
同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超越了那些争论,打造出不受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

自身环境而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评价一语中的揭示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本土建

筑师的责任。以中国 文人 身份自居,践行本土建筑学理念的王澍,其朴素的作品中渗透
出向历史、向传统致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台湾建筑师阮庆岳指出,王澍不在乎西方任何

潮流,这种自信赢得了西方的尊重。他的获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 西方对大陆城市发展

的疑虑与批判

①。在商业化氛围浓厚、 西风 盛行、城市和建筑传统文化特征渐趋衰落

?

的当下,建筑师应以何种姿态应对,值得思考。
  建筑对世人的影响和作用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种影
响;反过来,人类对城市、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表现出对生存环境的期盼和渴望。中
国建筑正在获得世界的承认和重视,对建筑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建筑师职业伦理学涵义
  职业伦理学也称职业道德学,属于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广义是研究人们在职业活动
领域中的一切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狭义是研究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关于建筑伦
理学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研究者陈喆[2]将伦理学与建筑学结合,从伦理学角度
提出了评价建筑作品的方法;秦红岭[3]从历史关联和内在逻辑角度对建筑与伦理的关
系问题进行了揭示。学者仲德崑[4]等从伦理层面反思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和建筑市场的
秩序建设,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领域的失语状态,提出伦理关怀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动力
和建筑永恒的本质,并较早地将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制定建筑伦理准则所经历的修改过
程介绍到了国内,阐明了这一发展历程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伦理建设的借鉴意义
[5]。
  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应用科学技术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公众服务的活动。建筑师
工作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工程活动是服务于具体现实目标和可计算经济效益的技
术操作。建筑师接受专业训练担负着社会和职业的责任,除了个人价值之外,在职业操行
方面增添了更深层的价值内涵[6](表 1)。
  注:根据《工程、伦理和环境》[6]整理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