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1. 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

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

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

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

如果上述的 差额 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

3. 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

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力

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

4.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内容:是认识客观的现象,向人们提供实、确定、精确的知识

的方法;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

 

 ,

   

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步聚:(1)确定

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

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内容: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

 

客观经济现象 应当是什么 的问题 价格判断 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

观经济现象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

务。

区别: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1. 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3.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

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 E

s

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 表示供给

量变动的百分比,△W/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E

s

=(△S/S)/(△W/W)。

4. 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其一,供给无弹性即

E

s

=0。其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

s

→ 。其三,单位供

给弹性,即 E

s

=1。其四,供给富有弹性,即 E

s

>1。其五,供给缺乏弹性,即 E

s

<1。

5.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首先,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 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6. 经理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分类: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剧性劳动力假说;前提:男性成年为一级劳动

力;二级劳动力主要是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