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进程

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企业化运

作的调研
   要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必须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有效的治理。在工业污染防治
上,我国从 1980

年代开始实施 谁污染谁治理 的政策,即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负担

治理成本。在过去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是:一是没有考虑到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对污染
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这一政策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存在着规模不经济问
题;二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一些中小企业密集的地
区,环境污染问题曾经异常严重。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其污染排放将
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工业污染来源,其污染治理也无疑会成为下一阶段监管的重点。正如我
国的许多改革经验来自基层的实践一样,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领先的沿海地区,已
经开始了通过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及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来破解上述难题的探索 ,
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了对这些做法进行把握和分析总结,我们于 2003 年 3 月到
浙江的杭州、嘉兴、台州、温州等地,对中小企业污染处理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了调
研(调研组成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家彬、周宏春、苏扬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
心周国梅、浙江省环保局韩志福),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将简要地总结这些做法

 

的主要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有关各方参考。  一、浙
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
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
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

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 生态省 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
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
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
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 ,2002 年 12 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
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
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
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
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

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 明确投

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 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
投入 2500 万,带动了 5.2 亿的资金;总投资 6.5 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

” “

绍兴市人民政府: 市场化治污之路 , 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工作会议 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
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
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
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 元/

吨),按照 谁污染谁付费 和治污企业 补偿成本、保本微

利 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 0.5~2.2 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
2.2 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 0.5 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
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