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水墨画感觉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设计

自 1927 年 11 月蔡元培提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
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之知识,而普及于社会,的思想后,1928 年 3 月中国美术学院的前
身国立艺术院成立,迄今已经走过了七十五周年历程。作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艺术学
院,它兼容并创造中西艺术、时代艺术,弘扬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办学宗旨。它邻近西
湖、绿荫掩映,环境清幽,远续千年艺术风流,近得西湖山水之灵气,是艺术学习和艺术
创作的胜地。早就听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李承德花费了四、五年时间设计
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工程,或许是由于对他的潘天寿纪念馆的认知,我们十分自信中国
美术学院这个大手笔项目的精致度。2003 年 10 月上旬,即在中国美术学院建院 75 周年前
夕,我们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应该说,真真正正感到它是一个最中国的建筑。其之所以
对人感触大,因为它的原创设计。

  新校区设计在经营校园建筑群体开放空间格局和承续历史传统建筑特色方面进行了
有意义的尝试,其影响面波及到周边景区环境整治与文化氛围的提升。

1999 年-2002 年设计

 

  获北京市级、建设部部级 、詹天佑奖、建设部颁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中国建筑学
会建筑创作奖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大奖。
谈到该项目的创作理念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李承德高级建筑师介绍了它的四个创作
特点:

“ ” “ ” “ ”

  新校区在群体布局上强调 通 、 透 、 空 ,强调与景园共享相融的复合建筑空间构
成,借用江南建筑特有的高墙、深院、窄巷等处理手法,引导纵深的可视层次,使校园环
境的致密与通透达成一种多变的对比和反差,使人们领略空间的开放与流畅。以适应地域
性自然人文环境、富有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方式,化解了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所易于
导致的空间拥堵感。

“ ” “ ” “ ”

  新校区的建筑基调采用经过提炼的 黑 、 白 、 灰 ,是对 1991 年建成的潘天寿纪念
馆建筑形式的延伸与拓展。沉雄、纯净、含蓄、朴素的砖石自然材质表现出水墨韵味的色感,
既有对立统一、和谐变化的力度,更留有色彩丰富的感知空间,为人们的活动交流以及艺
术品的陈设提供了有益的环境衬托。

“ ”

“ ”

  空间的 空 和色彩的 净 ,是新校区设计中致力追求的意趣和境界。建筑细部的处理,
如窗格、遮阳格栅等,在改善光环境的同时起到了对建筑面貌的勾勒与提神作用。

  以水墨为基调,以青砖、白色花岗岩、玻璃为主要元素,结合传统文化意蕴和现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