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建筑设计人才如何立足?

  

  近日,英美两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引发关注。前者认为,英国建筑师将在中国再次 大放

异彩 ;后者则指出,中国正满怀建筑雄心,但却冷落了本土建筑人才。

  两家外媒,两个立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中国蓬勃的建筑设计市场及市场中的建筑
师群体,并从正反两面折射出中国本土建筑师面临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师的名字,几乎都成

为了国外建筑师的 秀场 。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扎哈的广州歌剧院、SOM 的国贸三期和上
海金茂大厦,即便是在一些中外联合设计的意义非凡的建筑中,也多是国外建筑师主导,
中国建筑师起配合甚至从属作用,于是便有了赫尔佐格与鸟巢、PTW 与水立方、安德鲁与

……

国家大剧院

当人们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近九成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时,中国建

筑师们,似乎集体失语。

银河 SOHO

     情况不仅如此。房地产开发商邀请国外建筑大师做商业项目也早非新鲜事。最为人熟
知的,莫过于扎哈与 SOHO

中国间的 御用 关系,望京 SOHO、银河 SOHO、虹桥 SOHO

都打上了 扎哈制造 的印记,潘石屹更是直言,银河 SOHO 设计费高达 4400 万元,绝

对 不惜花重金 。

     在记者此前的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也曾表示,许多开发商之所以选择国外建筑师
更多的是为了楼盘贴金、制造噱头、推高房价。业内流传的一个极端例子是,某国际大师与
某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是,挂名收钱,根本无须提供方案,甚至在大师还没签名时,设
计费便已打入账户。

     而将这种尴尬推向更高潮的,是近日某建筑网站发布的一篇关于建筑师维权、向地

方政府 讨薪 的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内外设计环境和认知程度的天差地别、中国

建筑师普遍遭受的压力与桎梏,使 中国建筑师应该获得更多的尊重 ,成为业界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