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建筑设计的悲哀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在建的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

“上海中心”实现结构封顶。不过,

这座设计总高度达到

632 米的大楼,吸引网友眼球的地方并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它的造型。

昨日,

“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被网友调侃为“厨房三件套”,因为它们

的造型分别像是打蛋器、开瓶器和注射器。

 

  

“设计师一个是酒鬼,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家庭主妇”的调侃,说明这些公共建筑虽是

“得意之作”,但因造型奇特,还是未能得到公众认同。耗费巨资建造的建筑竟落得如此结局,
怎能不令人深思?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所谓后现代的、伪传统的建筑设计纷
纷登场,即盲目崇拜洋设计师,追求怪诞另类、颠覆传统,甚至

“非怪不取”。这种所谓的

“反力学建筑”,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审美原则,没了对称和谐的建筑美学思想,未能和丰厚
传统文化完成中和,根本就没有公共美感可言。

 

  中国的建筑向来注重文化内涵,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尺寸、色彩,都有一定的涵义。一
些优秀建筑,是中华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例如北京的天坛,处处都有智慧的闪光。
又如南京的中山陵,当时的中国设计师吕彦直以

“警世钟”方案在众多中外名家中脱颖而出,

获得首奖。在当下,也有不少设计师注重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曾获得

“建筑诺贝尔奖”的王澍,

其建筑理念同样饱含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味和人格温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和均衡,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敬仰和敬畏。他说,

“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

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可见,对于文化血脉,在建筑设计中是应该努力继承的。  

  在建筑设计领域吸纳国际先进经验,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这种吸收应该建立在

“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的原则之上。民族建筑原则是根本,是底线。吸收国际经验,目的是让建筑

现代化思想和传统思想紧密结合,打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贪大、求洋,
“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
出的三大隐忧。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建筑设计业出现了一种
怪现状:越是怪诞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怪诞知名度越高。传统美被丢弃,令人痛心!

  

  有观点认为,

“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华,

学习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赢得城市的信任,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改观。

”对于各种建筑设

计,仅仅听命于专家和行政官员的审美是不够的,还应充分问计于民、征询民意,考虑公众
的审美感受。建筑设计师们不妨多挖掘民族美、传统美,成为真正的

“建筑美和文化美的大

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