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拍卖

:投资还是消费?

 拍卖倒底卖什么?

 

  

 

  拍卖,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交易方式,本身就很容易让人好奇。

 

  当

“京城拍卖会”成为北京有线电视台的新兴栏目时,人们对拍卖现场的感受就更加真

切了

――此起彼伏的价牌、跳跃攀升的价位、直接对应于每年超过 100 亿元的成交额。到目前

为止,全国的拍卖公司在

1000 家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少于 20000 个。 

  春节期间,记者在北京燕莎商城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

40 人中,5 人通过拍

卖会买到了自已称心的商品;

3 人到过拍卖现场,但没有参加竞拍;对其余 32 人来说,拍

卖俨然还是一张新面孔。有被访者说,不参加拍卖的原因是

“拍品过于高级,不是古玩就是

名画,价格让人无所适从

”;另有观点则认为,“只有那些急于脱手的二手货才会拿出来拍

”,他们宁愿选择去大商场买东西,因为“便宜没好货”。 

  当然,对这个观点,天津美乐迪听力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凌万先生肯定不会同意。前不
久,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他

“发了笔大财”──原价 7 美元的集成块,那里只卖 0.5 元人

民币。他一口气买了

25000 个。描述起当时的感觉,他说“简直好极了”。 

  这样的行家当然不多。尽管拍卖在国外已经发达了上百年,但在新中国却只有

13 年的

历史。大多数人面对热气腾腾的拍场和此起彼伏的叫价还是感到无助。人们闹不清拍卖会倒
底在卖什么,而自己又能买什么。

 

  事实上,拍卖品是无所不包的。除了国家法律禁止买卖、转让和那些处分权有争议的财
产,凡是能用于交换的商品均可以作为拍卖标的。

 

  如果我们一刀切开拍卖标的这张大饼,那么一半将是有形财产,另一半则是无形财产。
有形财产又分为普通商品和特殊商品。普通商品的特点是市场需求难以把握或商品品质不易
严格标准化,比如羊毛、烟草、鲜花这类初级产品,以及二手家用电器、手机、汽车、乐器等日
常消费品。特殊商品主要由不经常流通的土地、房屋和非正常流通的公物、罚没物资以及文物
艺术品构成。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科技成果等是无形财产拍卖的主要内容。

 

  

 

  价格真的透明吗?

 

  

 

  一位被访者肯定地告诉记者,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拍卖会买东西。问他为什么,他反问
记者:

“你怎么能肯定那里没有‘托儿’?”还有一位被访者认为“拍卖会总是想尽办法点燃人

们的购买欲望,炒作之风很像赌场

”。 

  淡去离奇的故事带给拍卖的斑斓,人们更想知道煽情叫价背后的故事。那种茫然无措的
被动与担心才是让人止步的最高门槛。人们渴望真实的价格,渴望钱花得不后悔。

 

  

“拍卖的本质就是价格上的竞争。”国内贸易局营销改革司副司长姚广海在接受采访时说:

“拍卖竞争的惟一依据是价格,所谓‘公平竞争,价高者得’。价格才是拍卖中的最后发言
人。

” 

  那么拍卖品的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姚广海解释说,正是由于拍卖标的的价值通常很难精确计算,所以才通过竞价方式来
确定。这种定价与评估师的作价不同。评估师作出的价格是

1000 万元,但如果拍卖场不接受,

1000 万元的价格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拍卖市场才是商品真实价值和稀缺程度的惟一试金
石。

 

  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岳鸿声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做出解释,他认为

“买一件艺

术品更是买下一段历史和文化

”――“你还有别的方法为历史定价吗?拍卖是一种相对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