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阶段进行招标就有点过于着急了
,国内的企业应该都还没有完成系统的开发,甚至电网
的运行调度也没有自动化
,即使仅仅做一个风电场的平滑(各自的调度都完成,风电预测业已
具备为前提
)也需要风电运行和电池运行的调度开发,也不是当时标书里面要求的那点时间
可以完成的
.
还有就是现阶段在风电里面加入储能到底要怎么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是移峰还是平滑
根本就没有说法
,如果说是针对 8 小时的移峰恐怕铅酸(最近的铅酸改进技术还是很多的,可
以关注一下
,并且他的成本优势太大了)会比锂电池更加有优势,如果说是平滑的话钒电池也
比锂电池有优势
当然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在电动车领域是其他所有电池不能动摇的
,甚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放弃了能量密度这个杀手锏和其他电池在电网这边进行竞争不知道算不算一个理性的选择
.
现在管式铅酸电池在国内大型铅酸电池厂家基本都是引进了生产线
,从现在公开的资料来看,
大约循环寿命在
1200 次到 2000 次之间,考虑到移峰应用基本上都是每天一个循环,那么这种
电池的有效寿命在
4-6 年之间,相对于它的不到 2000 元/kwh 的销售价格,其他电池进行竞争
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了
.
从这个寿命来看在离网风能
,离网太阳能,和并网的太阳能,以及新能源的基站等领域竞争力
都很大
.除了风电的输出平滑还有难度外,其他原本钒电池划定的市场都将面临着直接的竞争
的
.
管式铅酸不是很新的技术了
,但是这个技术的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是这两年才推广起来的.
更新的铅酸技术还有碳铅改性
,现在的目标寿命已经瞄准了 4000-6000 循环,并且充放电功率
开始挑战
1c 甚至更大了.当然这个类型要达到实用化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如果是个人爱好那么做什么都是合理的
,也是应该支持的,但是作为风险投资或者产业投资就
要慎重了
,如果是公司的唯一事业就需要更加的理性了
其实现在钒电池行业在中国似乎真的还找不到一个成立的市场或者商业模型
,作为未来的预
期也许风险投资做一做还接近于合理
,毕竟有一定的成功机会,毕竟属性就是风险性的.
如果说移峰的应用
:
1\在中国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移峰的最大技术手段是峰谷电价差,只要发改委动一下笔
头
,加大一下峰谷差价就足以平衡这个用电的峰谷变化了,中国目前和老外不一样,加班的人
力成本不大
,所以价格才是最主要的调节手段.
2\现阶段储能技术中最成熟的抽水蓄能实际的运行状态如何大家可以调查一下,从技术上来
说
,化学除能不仅仅是钒电池,没有哪一个可以和抽水蓄能比拼效率以及成本的.
总体评估来看中国这个特殊的非市场化的电力交易
,以及非市场化的电力建设格局下,所有的
化学除能暂时都不能达到一个商业化的运行
.技术原因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新能源的平滑
,或者说预测误差的修正(提升电源的可信度),是目前能看清楚的化学储能的市
场
,其它的都还看不清楚
但是目前没有根据时段进行差异化电价
,也没有根据电源可信度的差异化电价,所以近期仅仅
还只能是研究性的工作
,要想进一步的推进尚有待政策的明确.特别是电源可信度评级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个差异化的政策的存在风电场能直接上网的为什么要花钱存一下呢
,而且存这一
下至少还要损失
30%的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