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国际化进程与粮食进出口演变的基础
  

1  国际贸易的基础

  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力量,即由该国的资源禀赋决定
的比较优势;二是政治力量,即由该国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决定的政治力量格局。
一国在实际贸易活动中进口什么、进口多少、如何进口,以及出口什么、出口多少、如何出口,
都是由这两种力量决定的。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各国都应当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通过国
际贸易用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换回机会成本较高的产品,这样可以同时提高参与贸易
活动的各国的福利水平,而且各国的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愈高,它们各自的福利水平提高
的幅度也愈大。所谓

“机会成本”是指为多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的

数量。
  李嘉图虽然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但却未能恰当地说明比较优势的来源。对这一概念
做出了正统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他们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
的产生是由于它们的生产资源结构或储备比例各不相同;国际贸易的发生源于各国之间资
源禀赋的差异;各国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
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组织行为理论:
  尽管经济学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国际贸易会给参与国带来广泛的利益,然而它却会给
参与贸易的国家内的不同人群带来不同的,有些人会得到好处,而另一些人却要承受痛苦
于是得到好处的人就会支持相关的贸易活动,而那些受到损害的人往往要采取行动反对这
种贸易活动。当今世界上贸易保护之所以会存在于所有的国家,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
际贸易对各个群体的福利影响不同。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发现,如果由于某个个人的行动而使整个集团的处境有所改善

 ,

那么个人付出的代价换来了集团的收益,但是集团的收益不能由付出代价的个人垄断,而
是由集团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分享,付出代价的个人只能获得其行动收益的一个极小的份额。
也就是说,在集团的范围内,集团的收益具有公共性,每个成员都能共同而且均等地分享
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代价。

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每一位

“理性的经济人”都想“白搭车”,自己不出力但却能白

白地占有别人付出代价换来的好处。因此,集体行动是很难成功的。奥尔森进一步指出,相
对于小集团来说大集团的集体行动更难以成功,一是因为在大集团内个别成员的代价和收
益之间的不对称性更高,二是因为组织成本随集团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增加。他得出的最重要
的结论就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成功地组织集体行动。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如果贸易带来的好处由少数人分享,而代价和痛苦分散到大多数

人身上,那么贸易自由化的主张往往会占上风,少数的利益得到体现。如果贸易

 带来的好

处分散到大多数人身上,而代价和痛苦却由少数人承担时,这些人就会组织有力的集体行
动迫使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是市民比例较低的国家在农产

 品贸易中实行贸易自由

化政策,而农民比例较低的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化与农产品贸易结构转变

 

  工业化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后果之一就是改变一国的资源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相对

于土地和人口、资本和技术存量不断地快速增加,于是该国的资源结构由土地

 和劳动丰裕

型向资本和技术丰裕型转变。资源结构的改变引起比较优势的改变,它的比较优势由生产工
地和劳动密集的产品转变为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比较

 优势的改变又引起贸易结构

的改变,该国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制成品。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