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受到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

注。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会计政策选
择和交易规划等方式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的行为。在我国,盈余管理是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后而出现的新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诸多新的问题和现象也随之应运而生,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大多是过度的
机会主义行为,为此,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规范,以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同
时,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依然存在一
些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一、概述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量涌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其中上市公司

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几年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现状,成为
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危害,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
泛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使得盈余管理研究越来越重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

为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在不断完善的同时盈余管理却始终无法消除,我国
2006 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一定限制性影响的同时也为盈余管理带
来了新的空间,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本
文的研究动因。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和类型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研究的课题,但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学术界尚未

达成共识。国内很多学者也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盈余管理定义:

陆建桥(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实现自

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章永奎、刘峰

(2002)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

为,

”并特别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分歧,一是盈余管

理是否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会计方法,如投资
时间的安排和交易的构建。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
(1)、利润最大化
当企业管理当局倾向于提高当期的利润时,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将长期借

款费用资本化挂在递延资产账上,通过资产量换、股权转让、出售资产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
以获得巨额利润,与关联方之间的高价出售产品、低价收购材料等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等,都
是上市公司为使利润最大化采取的方法。

(2)、利润最小化
公用事业企业为了避免较高的利润率,就会通过各种会计方法多确认损失,少确认利

润。另外,上市公司为了降低上交税收,也会采取措施降低当期利润。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
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面临被摘牌时,也可能采用先在当期降低利润然
后在未来期间抬高利润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未来经营目标或避免被摘牌。在这种类型的盈余
管理下,其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通过转移价格向关联方转出利润,
预提利息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3)、利润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