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现代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是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仅

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

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

门独立的学科

――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

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此时设备修理由设备操作人员承担。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

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企业主、资本家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
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他们把这部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
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在西方工业发达国

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30 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 

  二、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由于像飞机那样高度复杂机器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诞生,机器设备的完好程

度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生产

的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925 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

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

免突发事故。前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期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前苏联的计划预防

制度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修。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
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检修计划,对生产计划的冲击小,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

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

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计划预修制度,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体制、促进

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在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

进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1)正确采用项目修理 

  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

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

 

  

(2)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

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

 

  

(3)合理确定修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