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

政治

 

 

 

 

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

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

“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

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

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

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另外,美国著名的心

理学

家马斯洛和麦

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10 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

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
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

发展

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

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
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
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
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

15%是贫

困生,其中

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

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
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
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
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
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
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
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

“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

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
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