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建筑与文学的审美

    摘要:建筑与文学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由此产生了神奇而独特的“建筑
文化

”。本文就建筑与文学在审美上的相通性加以漫谈。 

  关键词:建筑,文学,蕴生,成就。

 

  建筑与文学乍看似乎毫无关系,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源远流
长。自人类开始建筑巢穴创造文字以来,建筑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许多相通和互
补之处。作为艺术,建筑的物质性最强,文学的精神性最强,往往它们各自难于表达的却是
对方最为擅长的,所以二者虽隔行却不应隔山。

 

  建筑不能摆脱空间性物质材料如砖、石、木等,正像音乐不能摆脱时间性物质材料

――

声音。相反,文学则仅以文字为载体,不受任何物质材料的制约。但建筑和文学在审美上却
有许多相通之处,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
的背景和空间。尤其在我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
同一层面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建筑成就显赫
于世。有几千年前的军事防御系统古长城,有象征皇室文化恢宏的宫廷,有佛教文化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亦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古代桥梁、道路、亭台、楼榭等,发展到现在,有摩
天大厦、黄浦大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令世人瞩目。但
有趣的是因建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更是光彩夺目!作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文学作品与用砖
瓦石块水泥钢筋构筑的建筑物,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由此产生了神奇而
独特的

“建筑文化”。 

  

1、建筑能蕴生文学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再现。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地域文化和与之
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产品,它能更全面、更直观、更透彻、更深刻地反
映这个民族与地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特点,建筑是一个民族沧桑与再生的见证。法国作
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

“建筑艺术的伟大产品……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沉淀,是各个

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
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
供一砖一石

……时间是建筑师,人民是泥瓦工。”那么,由建筑而产生的文学则是用生动、形

象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兴衰,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傲立于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吟
诗作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世人皆知,成为人们对秦王暴政的哭诉。由长城而产生的长

城传说、长城诗歌、长城散文,更是

“长城文学”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学作品都源于长城,同

时又赋予长城以不朽的文学形象。黄鹤楼、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自古被称为四大名楼。濒
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的黄鹤楼,吸引了历代名人崔濒、李白、
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和张居正等来此游乐,吟诗作赋。最有名的是崔灏的《黄鹤楼》诗,
它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诗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云千载空悠悠

”的句子,使人们对黄鹤楼浮想联翩。此楼也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传说:道士画

鹤而舞,跨鹤直上云天;费韦修炼成仙,乘黄鹤升天。蓬莱阁则自古流传着八仙过海的传说;
在中国许多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老残游记》中都有对它的描述。滕

王阁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而王勃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楼阁所作的《滕